新闻动态

研究院动态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 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动态

推动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

  • 2005-11-19/
  • 人浏览

石油工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产业之一,总是受到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作为石油子弟,李晓西无论是在国务院研究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还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潜心于经济和资源管理研究,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近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对中国石油工业的体制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记者:您曾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期间,于1993年就提出石油管理体制改革大思路,即“大市场、大石油、大托拉斯”。近8年来,中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很大调整,您认为目前的格局与您当初的设想有什么变化?


李晓西:我当初主张在中国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等国家级总公司现有产权基础上,让这些公司互相自愿等地交换资源,比如用“中国石化”的石油化工企业与“中国石油”的下属油田进行互换,通过资源在交换中的重组,形成几家石油资源上下游一体化的特大公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从事从勘探找油到所有石油产品以及进出贸易的全部活动,彼此间进行有限度的竞争。1998年国务院对石油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中石油”、“中石化”基础上组建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两大集团公司。这与我当初提出的设想是类似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公司是地域为大体界限,在国家行政规定产权的基础上进行重组的。而我的设想是,不以地域为界,承认原有产权基础,实现比较自愿的、相对等价的交换重组。

不过,中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如今正趋于改善,政企分开有了很大进展,石油业的地域分割正在逐步打破,几大石油公司寡头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记者:石油管理体制近年经过一些大调整,您认为还有哪些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

李晓西: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撤消后,目前政府对石油石化的管理较为分散,产业长远规划和大项目审批以及价格管理在国家计委,运行管理在国家经贸委,油气矿权管理在国土资源部,国有资产管理归口在财政部,人事管理在中央大型企业工委……这种格局下管理石油,有一些不足之处,可以考虑两种进一步改进的思路:一是基于目前的政府部门架构,以一定的法规明确各政府部门对石油管理的职能,各家的政府职能分工更加明确,应基本平等,上下左右的关系要界定好,各方依法行权。另一种思路可考虑由其中一些关联程度较大的部门牵头,相对集中管理。如国家计委、经贸委可以联合牵头,与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协调制订行业长期规划,只管大框架和大方向,对企业的管理不宜过细,尤其是油气年产量应该由还权于企业,不要指令性计划。国土资源部应该加强对油气资源的管理职能,从勘探开发到资源配置、使用要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考虑。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的能源尤其是石油需求量增长较快。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资源战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石油,这是难以为继的。”如今,中国的石油问题引起了从上到下,国内国外的关注,您认为,中国的石油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李晓西: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建议的报告中认为是供需矛盾,供不应求,大量进口,难以为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但我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比这个问题本身还要重要的问题。

石油的问题,应分两个大层次来考虑,一层次是国家层面存在什么问题,二层次是石油企业面临什么问题。石油的供求问题,石油的供求尤其是长期供求问题,哪些是属于国家层次的,哪些是企业层次的,一定要明确界定,才好对症下药。

解决中国的石油问题,应该首先明确两个原则,第一是要以政府为主导,一个国家的长期石油供求平衡、战略安全、石油储备,以及通过油气资源开发实现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等等,这都是国家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应尽之职。而且我们的大中型石油企业几乎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应该行使好所有者权力,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主导能力。

第二是要按政企分开。由于石油企业原来是部门管理转化而来的,因此,企业对国家一层次的问题考虑得也不少;而政府对石油企业的工作考虑也不少。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石油的未来发展,就总是大家都在忙,但责任不清,权利不清,想干的不敢干,不该干的又逼着要干,政府与企业在操作中都难免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况。

具体分析一下,我们看到,石油相关部门或企业对石油问题的考虑,主要还是集中在供求关系上。石油接替资源量不足,管线不足,油气消费中有浪费现象,开发秩序混乱,技术水平较低,国家管理跟不上形势变化。

政府考虑得很细,但再细也比不过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而把工作做细;而企业没有行政权力,却又很多时代替政府考虑,在石油管理和市场竞争中的政企不分仍然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这形成一个悖论,即我们力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结果总是合不上拍子,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记者:您认为在解决石油问题上,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如何各自定位?

李晓西:解决石油问题,基本方法是政府和企业界定好责权,再通过一定的程序把责权落实到位,同时通过一种有效的机制达成相互协调。

我认为,政府主要管这几方面:一是开发国家的油气资源方面,该给国家交什么回报,以税或利的形式上交;同时做好区域资源配置的整体规划,形成油气产业的合理布局;同时还要管好生态保护。二是政府应该管好市场秩序,提倡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包括寡头竞争也有规则限制。第三,推动人大建立健全石油立法,目前石油方面仍有较多的法律新空白区。当前,可抓紧制定一些专门法规,明确石油勘探开发、国家石油储备、石油税收、石油企业的权责等重大法规。政府应该和石油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充分讨论石油方面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问题,推动人大的石油立法工作,最好把各方充分讨论的立法过程变成一个政府分开、使各自职能清晰化的过程。

政府不宜管得过细,像采用何种新技术之类就该放手让企业自己去考虑,应该让“市场之手”发挥作用,使石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企业就是职能就是在国家法规的许可下,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利润,对企业所有者和投资者负责。

解决中国的石油问题的确需要政府和企业联手。比如建立石油储备,大家都建立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共识,但说了多年,却未见实质性动作,国家应该建立战略储备,包括资源储备,而企业应该建立商业储备,但这都应该以相应的法规为基础的。在缺乏法规、政企职能不明的情况下,完整的石油储备体系很难启动,因为政府不能直接强令企业建立储备。


记者:解决中国的石油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战略举措?

李晓西:对石油问题,国家应有三大战略:一是石油资源的管理战略,重点是如何管好石油资源,解决好国家的资源与采油的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税费关系。这一职责应由国土资源部行使管理权。其次,承担政府对石油工业重要管理任务。主要是解决政府对石油供求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职能界定,对石油勘探开采的经营性和公益性的边界进行界定。

二是石油安全战略。实际上是如何保障长远的石油需求,如果保障紧急条件下的石油需求。诸如通过石油储量(成品油的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储备、国际合作等等进行解决。建议国家计委、经贸委牵头进行长期规划,拿出一套指导中长期发展的石油战略规划。

三是石油行业管理战略,完成石油生产、销售由行政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解决政企分开问题、石油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协调解决石油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基础还是应在企业,企业应该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


记者:国外有些评论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会影响亚洲甚至世界的石油供求格局,影响国际油价,比如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毛原郁生就公开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急剧增加,对亚洲安全造成巨大影响。您对国外这类有关中国石油问题的评论有何看法?


李晓西:把中国的石油需求当成威胁是令人可笑的,如果中国是石油需求大国,这对石油出口国是个大好消息,意味着他们丰富的石油又有了潜在的买主。世界石油产量是受产油大国限制的,即使新增一些需求,产油国也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增产来满足需求,不至于造成国际油价动荡,这一点石油消费国用不着担心。因为国家石油贸易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产油国也意识到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石油供求平衡,保持买卖双方都容易接受的油价,这才是双赢的结果,否则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说,中国国内的石油产量相当可观,仍有较大资源潜力,中国花美元进口石油也有较大的资金压力,不可能过于依赖国际石油市场,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保持国内较高的石油自给量仍然不会改变。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国家,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对待中国的石油问题要有冷静客观的认识,要正视它,积极想办法解决,既不要低估,也不要夸大严重性。


记者:石油天然气属于自然资源。您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经济和资源管理研究所,对中国资源的配置进入深入研究。您认为,国家把石油资源列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如何理解战略资源?


李晓西:我们这个研究所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源科学。资源科学把对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二是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交叉学科。三是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

自然资源的战略性资源,用我自己的概括是:主要指硬体资源而不是软体资源。什么资源可称为战略性资源?我认为战略资源应具备三个特点或说存在三种矛盾:需求的基础性或刚性(比如人们吃穿用行安全等需求)与供给难以永续性的矛盾,需求额的扩张性(即巨大且不断增大)与供给的稀缺性的矛盾,产品价格的低预期值(因其使用者的普遍化)与保护或开发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矛盾。

让我们看看古人如何认识战略性资源的。我们的祖先曾从哲学高度概括出五类资源即:“金、木、水、火、土”。金者,矿产资源;木者,植物资源引申到生物资源;水者,就是水资源;火者,引申为能源资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油资源;土者,土地资源。以上五种资源也是现代人公认为的最具战略性意义的资源。

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我国把石油和粮食、水并称中国三大战略资源,把这三类资源放到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对待,这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石油工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呢?


李晓西:要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自身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你自身难保,半途而废,谈何保障国家长远发展?很多资源性产业,由于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产品紧销、日子好过时无忧无虑,花钱大手大脚,既没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又没有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作好应对措施,或是不注重环境保护,结果资源一采完,甚至还没有采完,就出现效益滑坡、事故频发,走向衰败。这在西方石油开发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国也有同样惨痛的教训,煤炭业最近频繁出现的伤亡问题就是一记记警钟。中国石油工业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避免“油尽企衰”、“油尽城衰”的老路。

西方一些石油公司是“百年老店”,他们可以说是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像壳牌、埃克森美孚公司这样的公司,他们的经验值得中国的石油同行借鉴。我认为,这些老字号的跨国石油公司之所以持续发展,历经风雨而不倒,主要是做到了上述四点。他们占有大量的优质的油气资源,生产出各种高质量的油品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建立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保)体系,塑造环境友好形象,而且还能时刻紧跟未来能源业的趋势,参与包括燃料电池等各种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他们的成功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足以证明,这些公司都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像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BP公司提出“源于石油、高于石油”,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能源公司,但在石油业有效益的时候就占据石油业优势,这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记者:您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看?


李晓西:中国的油气资源潜力如保,到底有多少资源?我不是地质专家,对石油资源不敢妄言。我查阅过一些石油专业资料,发现石油专家的资源前景看法不一,悲有认为 到2039年中国石油将枯竭,有专家预测到10年后,20年后,石油供求缺口在6000万吨到1.3亿吨之间。也有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即21世纪中国石油资源虽然有缺口,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供求基本平衡。长远的供求矛盾,则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相当令人鼓舞。国土资源部田凤山部长最近在一次会议上谈到,经过近年的勘查和评价,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估计中国石油总资源量110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可能达到53万亿立方米,有石油可采储源量135亿吨,天然气可采储资源量8.83万亿立方米。截止到目前,我国陆上探明程度28%,远低于世界石油45.6%的探明率。总之,中国的油气资源潜力还是巨大的。石油资源永续利用上存在困难,但也会有越来越多克服困难的办法。

石油工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内,石油工业仍然大有可为,根据权威部门的分析,世界油气资源是充足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能源可以大规模地替代石油。

至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我的看法是事在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地下的资源状况,更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能否落实。我们既然能够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太平洋,创建健全的石油工业体系,发展成为年产原油1.6亿吨的石油大国,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也一定有办法解决好当前的石油问题,缓解供需矛盾,在石油工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