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研究院动态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 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动态

10月31日参加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与美国兰德公司第五次年会

  • 2002-11-07/
  • 人浏览
对《中国改革成果与未来展望》的评论
―――在《改革开放论坛》与美国南德公司第五次年会上的评论发言
李晓西
威廉.欧弗霍尔特先生非常认真地研究了中国的改革,这次3万字的稿子就是一例。而其观点的深刻和个性化更是值得赞赏的。
本报告最有深度和最精彩的观点是对中国改革成功原因及其战略的分析:即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归于:强调了亚洲模式、渐进式改革和双轨制(二元论)改革。下面我对最重要的几点略加归纳,进行点评:
1、对休克疗法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很精彩。P18认为:渐进主义者采取先改革后民主的做法,而休克疗法者有意在选民不明白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实施改革;渐进主义认为强制命令是改革的必要手段,休克疗法用政治术语掩饰了不民主的假设,即政治资本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休克疗法是想用突然变化阻止保守政治的反对,但效果是使生活水平下降,政治和经济大权落到前官僚、富豪和黑社会手中,给社会带来混乱,使人们对改革产生反感;而渐进式改革使经济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政治支持。北京大学那些优秀的、个性独立的师生对改革的普遍支持,就是中国民众支持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好证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学家乐于休克疗法,但没有一个西方民主国家愿意自己国内实施。西方国家进行的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渐进的。
特别可贵的是,作者还认为渐进式不是缓慢的,市场价格过渡几年就完成了,也是激进(紧急)的。国有企业和银行改革实质上也是根本性的,不是只有量变的。同样可贵的是,作者也指出渐进改革有代价:转型太慢,领导层失去信心或团结精神,原有利益集团出来阻止;渐进改革先易后难,改革越往后风险在加大,现在改革就面临着深层的困难等。
2、对双轨制(二元论?)的理解是宽泛的,也是有启发性的。比如,提到先解放农民(生产力)、少数人先富、一国两制、东部先发展带西部、一国两币、特区等,均视为双轨制产物。提出新旧体制并存的好处等。同时,也提出又轨制问题,如提供官员腐败收入的机会等。
3、从更高更广阔的角度,比较了亚洲国家与苏东国家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区别,得出一些重要结论。比如,在“侧重亚洲”一节中,重点讲了亚洲模式如何重视农业、重视经济改革领先等。邓小平在改革中如何运用游击战术,“用农村包围城市”,用农村改革促进城市改革等。
同时还提出,亚洲金融危机与亚洲改革发展模式关系。认为亚洲国家共同的问题是:借用外币发生信用危机;资金浪费在政治背景的公司;银行与此类公司关系而受拖累;(P21)并对亚洲各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不同做法进行了比较。
4、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分析了中国取得的成就:P1:从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到比日本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市场经济;如P22-24:中国已经在许多重要方面创造了比多数邻国更为开放的经济;比其邻国更全球化;在多数重要部门,比其邻国更强调竞争;成为内需式增长的先锋;已从官僚经济转变为高度创业性经济(是五个最具创业精神经济体之一,美国、以色列,台湾和香港);
也比较准确地概括了中国现在的问题和风险:财政紧张、失业、收入差距拉大、资本效率的下降、关系主义(法制不足的另一种表述)
总之,本报告时间跨度很大,讲了中国的50年,三代领导人的时期;作者对中国改革与发展情况了解很多,走遍了华北和南方,不愧是对中国崛起有专门著作的专家。
下面,就以上几个问题,再谈点我个人看法:
1、关于渐进式改革:我认为以渐进还是激进来区分中国与苏东改革特点,虽简明,但不很准确。中国与苏东改革的主要区别不是速度上的快或慢,不是达到改革目标时间的长或短,而是以政治先导还是经济主导的区别;其次,中国改革中渐进中也有激进,如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定和1994年的“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阶段,就是改革推进中质变阶段。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改革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而不是强调改革的速度快与慢,摸石头本身就是有快有慢,摸到了就要脚一点跳过去,不能慢。再次,有认为改革是体制外增量发育过程因此是渐进的,这不全面,中国经济改革是存量改革与鼓励增量同时并存的,是计划内体制改革与计划内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并存的。总之,如果要概括比较,我认为,中国改革是以经济为主导的改革道路即东亚模式,苏东是政治主导的改革道路。 经济为主导,并不否认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只是认为,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条件,而经济改革就是在为政治改革创造人民支持的基础。
2、关于双轨制。双轨制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曾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我们很宽泛地理解双轨制,比如理解成二元经济,理解为双重经济结构等,这个评价就与仅把其作为改革策略的双轨制的评价有区别。我在1996年底和1997年曾就作为改革策略的双轨制写过一些文章,我的观点是:又轨制可以“破旧”,但不足以“立新”。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有功,但对建设规则统一的新体制则无力。双轨制主要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开始。双轨价格造成运行规则自相矛盾,造成经济运行环境的不透明,同时也提供了腐败的温床。正因为如此,必须“从双轨制走向市场化”,使同一种商品价格形成中的行政规则与市场规则的一致起来,要全部成为市场价格。
3、亚洲金融危机是否说明了东亚模式的破产?
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东亚模式产生了怀疑。不少学者认为东亚模式失败了,甚至归因于亚洲文化是失败的最深层的原因。对此我是不同意的。1998年我曾率一个考察团去泰国、新加坡、印尼、韩国这四个国家考察金融危机情况。在与我驻泰国大使座谈时,我提出一个观点:亚洲出现金融危机,并不说明东亚模式失败了。东亚模式好比三级火箭,不是这个火箭全体出了问题,而是在换级点火时,出了问题,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和结构。进一步,我想指出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外因是不可低估的。对于比较弱小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内部结构比较完善,制度比较规范,也经不起大的投机资本的炒作。
现在我仍坚持这个观点。我不能同意,一个使这么多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了近二十年的模式──这是对其经验的高度概括而已──,竟然因一时出问题就要全盘否定之。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认为,东亚(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五个:
1、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走在政治民主化前面。在经济起飞阶段,政治上以及经济决策上是集权的。2、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表现在宏观管理和调控上干预程度相对大和强。但这种干预是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是谨慎的。3、体制改革是以经济为主导进行的。4、较高的国内储蓄和投资水平,发挥资本市场作用。5、对外实行开放,突出表现在对利用外资(有的重视直接外资,有的重视间接外资)的重视。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想强调,东亚模式有可能借助中国改革而延伸,也可能在新历史条件下完成自大的历史使命,但其贡献和历史意义是不能否定的。

10月31日,参加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与美国兰德公司第五次年会。对威廉.欧佛霍尔特(《崛起的中国》一书的作者)发言进行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