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研究院动态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 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动态

我所与经济学院、社科处合作召开《新时期我国经济学科建设》座谈会

  • 2002-09-25/
  • 人浏览

9月5日我所与经济学院、社科处合作,召开《新时期我国经济学科建设》座谈会,国内著名经济学家10余人发表讲演。    

会议题目

一、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研讨会”发言摘要  

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前夕,由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研讨会”于2002年9月5日在北京师大英东学术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由北京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和经济学院院长李翀教授主持。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及测度是当代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际上多家研究机构对全球范围的不同国度的经济自由化程度进行了实证性的评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的弗雷泽研究所。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反倾销的主要对象,这些国家对华反倾销的主要理由是我国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商品时,国外反倾销调查机构以被调查商品的各生产要素在替代国的相应价格来计算其正常价值,这种歧视性的待遇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损失,因而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研究对于目前应对国外反倾销、进一步在WTO规则下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学家对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测度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着统计测度变量体系不健全、测度方法不尽科学及测度的国际比较性不强等缺陷。此次会议邀请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测度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外经贸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 王世春:中国已具备享受公平贸易的根本条件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已经初步建成市场经济体制,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国国情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不争的客观现实,因为我多年从事我国外贸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工作,我想从解决我国现实的经济贸易中的利益问题出发,谈一谈市场经济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公平贸易,特别是反倾销问题的联系。我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我们开展公平贸易至关重要,世界贸易组织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协定,非歧视性原则是世贸组织最根本的一项原则,同样也是进出口公平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所以,我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对每一个世贸组织成员能否享受公平的贸易待遇,能否有效开展公平贸易,应该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建设市场经济,因此中国已经具备了充分享受公平贸易待遇的根本条件。

长期以来,应该说像美国、欧盟以及其它几个国家,当然也包括许多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中国在反倾销方面执行了歧视性的政策。国际上没有公认的所谓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确切的定义,美欧一些国家所说的非市场经济主要是针对像前苏联以及中国这样实行过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反倾销事件当中,他们拒绝承认中国的国内价格可以作为我们出口产品的正常价格,而是选择其它所谓替代国的价格来计算倾销幅度。这些价格有的高出中国国内产品价格的好几倍,导致中国的产品原本没有倾销变成了倾销,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从而使大量的出口市场被迫部分丢失,甚至全面退出国外市场,遭受比较严重的损失。有个统计,到今年八月底为止,中国遭到的反倾销案件491起,造成的损失大约是160亿美元。从此可以看出,争取早日解决非市场经济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在国际上争取真正的平等地位的政治需要,也是外贸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需要。  

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 易纲:市场经济的实质

什么是市场经济呢?我有三条标准,第一个标准,北大、清华、北师大的同学毕业以后,有多少同学争着到政府去当官?  

我的第二个标准,省委省政府的车过高速公路要不要交过路费。如果省委省政府的车过高速公路也要交费,这个省市场化的程度就要高,省委省政府公安、司法这些人过高速公路横冲直撞,不交费,这个省的市场化程度就低。  

第三个标准是有多少公民自觉交个人所得税。

技术上的指标好做。但我要说的是另一个概念。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什么呢?我觉得一条就是对产权的尊重,一条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产权的尊重是市场经济的第一要素。我想强调一点,市场经济实际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对人的尊重。市场经济怎样尊重人呢?市场经济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是美国说了算,也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任何人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恰恰是多元化的,它是建立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从而有了对人的尊重。  

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宗胜:市场化进程研究中要考虑现实情况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很多经济学家都开始注意中国经济体制市场进程的研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在21世纪九十年代末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南开大学集体研究,出了一本《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跟大家讨论。  

第一个,进行总体市场化测度,需要考虑权数的问题。每个测度者都有自己的视野,权数选择方法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测度总体市场化必然有一个权数的问题,所以权数非常重要。  

第二个,市场化含义问题。市场化的含义会影响到你对测定指标的选择。比如工资、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化,通常说劳动力的价格,工资是供给和需求双方商定的,这就是市场化。但是现实生活当中,工资决定可以说千差万别、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限制条件下自主决定,有的是没有限定,有的是双方协商,从市场化角度来说双方协商谈判比较符合市场化的含义,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涉及的方面很多,以谁为主,这方面我们还需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江小娟:市场经济的几项标准    

市场经济有一些基础性的要求,也是规则标准。商品的市场定价,生产要素定价,企业在竞争中平等的地位,除特殊需求的行业外各类行业进出的开放度等。  

除了规则标准以外第二个市场经济方面的标准是一个行为的标准,作为企业来讲,它有三个最起码的行为准则。第一,它要追求盈利,计划经济中的企业是追求产值目标的完成,企业行为判断的一个标准就是,你是追求一种外在的指标还是追求一种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讲长期的发展。

第二,作为企业的行为标准和第一个标准相配套,就是对要素价格的变动是不是敏感。你如果在追求盈利的话,一定会以最节约的方式来使用不同价格的要素,当资金成本升高的时候,你可以多用劳动力,当劳动力价格升高的时候,你可以多用廉价的资金。但是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预算是不是软约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失败就要退出去。国有企业没有很好的行为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有部分企业没有硬的预算约束能力。  

作为市场化指标,有一个很好用的标准,就是绩效标准。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中间,如果资源可以比较自由地流动,除了极少数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行业之外,它的不同行业的利润率一定要趋于平均,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在计划经济时,由于行业价格的确定,要素的确定,企业行为的确定,利润率在地区和行业间的差异非常大。在改革开放后这种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还有许多有待改革的地方。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司长李寿生:我国市场化程度达60%

市场化的实质我觉得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很难确定在哪个时点达到市场化,它是一个过程。  

从国企改革的角度来看我国市场化的程度,我认为第一,它是个观念市场化的进程,这是个渐变的过程。  

第二,企业市场化几个重要的指标。企业市场化最主要的是国有企业市场化。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基石。因而它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因此我们国家市场化进程很大程度取决于国企市场化的进程。有五个方面的指标可以判断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化的进程。  

第一个指标就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1998年到2002年7月底,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数比重下降了14%多,只占24.8%。  

第二个指标,价格的听证机制。价格听证制度,增强了老百姓对一些垄断性强制性商品的服务和价格调整的参与度。

第三个指标,资本市场化程度正在深化。到今年7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1187家,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融资8320个亿,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融资6500亿,占全部融资额的80%,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增加的资本金已经占所有者权益的18.6%,所以国有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不仅扩大了企业资金的来源,而且加快了企业股本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第四个指标,生产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五个指标,打破垄断,适度竞争的原则在石油化工行业体制实行重大改组后,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已经开始启动。通过这五个重要指标的衡量,我们国家从企业的角度,改革的角度,要给一个量化指标的话,我个人认为大概是60%。

当然,当前企业市场化也面临一些问题。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投资审批制度严重影响到企业市场化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还不够完善,还不够配套。这都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化建设过程当中难度很大的问题。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五方面需改革

我认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有一些方面是需要改革和完善的。  

第一,资本市场方面,我们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现在看来都不能令人满意。间接融资现在碰到最多的问题是信用败坏。  

第二,劳动力或者叫人力资本,在后工业时代这个指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想建立统一市场,但是实际上目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态是很严重的。它后面背靠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还是在县级统筹这个笼子里被分割,要想跨县流动都非常困难。

第三,技术要素。中国技术要素流动里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重不足。如果知识产权被侵害了以后,想通过正规的途径打官司保护自己的权益,成本是非常高昂的,真正通过打官司解决问题的成功案例非常少。  

第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从财政的角度涉及到根本性的问题,怎样建立一个比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产权虚置悬空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解。

第五,公共选择的机制。换句话说称作宪政文明,不光是国家的GDP要上去,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规则要跟进。这种宪政文明从财政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要积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公共财政要求的透明度、规范性、法制性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宪政文明的基础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 卢中原:民间投资已快速启动

市场化研究要注意投资市场化进程。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民间投资是否启动?不少的学者都认为没有启动,今年上半年似乎还在下降,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很厉害,我分析统计指标发现结论完全相反,因为统计指标把国有经济和其它经济合为一项,其它经济里面包括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股份制投资、联营经济和其它等等。这么多非国有经济成分都在其它里面,因此不能拿这个指标来判断民间投资是否启动。我最近做了一个比较费力的计算,我得出来的结论是近几年民间投资加速启动,增幅超过外商和国有经济,其中股份制经济增长最快,他们在整个社会投资当中的比重已经接近了国有经济的比重。2001年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中的比重已经下降了47.3%。而国内的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44.6%。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有经济比重一路下降,外商投资比重也在下降,而股份制经济一路飙升,个体经济现在的比重已经超过集体经济,从这些数据的细分可以看出投资市场化导向的民间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当中异军突起,他们的贡献率也在逐步上升,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整个社会投资增长6.17个百分点,国内全部民间投资的贡献率达到5.18个百分点。在分析中国市场化进程当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  

李晓西:市场化程度测定中类指标的选择很重要  

市场化测定具有理论价值又很具有现实意义,我谈谈中国市场化程度测定中的五个点。  

第一点,关于市场化的质与量。市场化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制度改革,就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二种是市场经济的完善,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这也叫市场化。第三种叫新的国际条件下的制度创新。  

第二点,国际可比性与反应中国的特点。力求有国际可比性,但不可能全部指标都有国际的可比性。有了国际可比性的好处是市场化测度最后可转化为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在反倾销当中非常有意义。而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经济发展基本规则也应该是一致的,这是我们可比性的基础。但是我们国家又是转轨中的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家,因此,它又有很多自己的特点,有很多情况国外也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在测度市场化当中必然会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  

第三点,结果的绝对数值和相对位次的问题。用绝对数值和相对位次判断都是可行的,各有用处,绝对数值和相对位次不可分,需要结合。因为最终相对位次的排列过程中间实际上有绝对数值的测度。最后的绝对数值结果也需要做相对位次的排列。  

第四点,类指标的选择。关系到对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的认识,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是由哪些方面组成的?有的强调政府产业,有的强调七大类市场,有的强调政府、企业、市场三方面。不同分类各有存在的理由,从要达到的目的来选择分类市场,专家强调市场分类,理论研究强调全面性,如果运用于反倾销,就要注重指标的国际可比性。研究者各有各的研究,类指标非常难以统一。可以根据目的选择分类。

第五点,变量指标的选择。每个类有若干个变量,变量指标选择的时候有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能反应类指标的主要特征,变量指标一定和类指标有关系,反应类指标的主要特征。第二个相对独立,第三个资料有可获取性。  

另外,我认为变量指标的总体可靠性比个别变量的可信度更重要。  

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市场经济有效运行 法律环境要配套  

我们的讨论经常过多地放在经济自由化或者企业自主权。以经济主体自由从事经济活动的权限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内在矛盾,那就是有效运作的市场经济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矛盾。  

第一个问题,法规的来源,它不是交易的产物。在有效的市场经济当中,法规是利益交易的产物,也是讨价还价和谈判的结果,我们的法规则是一部分人写给别人来执行的,立法速度特别快,但是执行率却较低。  

第二个问题,诉讼和判案的过程,在中国首先立案特别难。按理说,法院立案是人民的自然权益,但是在中国想立一个案要花很大的代价。比如跟房地产商打官司,作为个人来讲,得不偿失。房地产商几个亿的买卖,投五百万打这个官司是可以的,而个人,房子一百万,能拿一百万打官司吗?到判案阶段,我们的法律条文太过模糊,这是目前法律最大的问题。自由裁量度太大,法官的解释权过大。法官个人的作用在案子的胜败当中特别重要。这种状况将对经济主体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虽然我国在市场经济层面取得相当大的突破,但是在实现有效运作的市场经济时,在宪政的架构和司法体系改革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曙光:市场分割导致资本和教育过度深化  

市场化二十年了,市场化的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目前市场化进程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还处在市场分割的状态。相对于产品市场来说,要素市场可能分割的程度更严重。资本市场上的分割也是很严重的,比如股市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上更重要的问题还是融资的问题,现在是银行80%的资金投向20%的客户,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办法融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也很严重,不仅城乡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也是分割的,农村和农村之间也是分割的。这种市场化的分割造成两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一个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资本过度深化,就业弹性在下降。

第二个是教育过度深化。而与此同时行业专用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教育过度深化的表现是大学生也进入了失业的行列。据上海2001年的数据,失业在向高学历蔓延,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达到11%,就业市场上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大学生能做的事要研究生来做。但是另一方面,行业性专用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很多高级技术工人现在非常短缺。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常修泽:我国的市场经济处于初期阶段  

关于市场化程度的问题,这项改革已经推进了近24年,我个人认为,上个世纪的最后22年,可以界定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创阶段。  

第一,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有制关系已经开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主要的是靠增量变革来完成的,存量的国有经济部分,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第二,商品市场领域,在商品市场领域里面市场机制、市场调节基本上已经覆盖或者大部分已经覆盖,但是要素市场的双轨制问题还相当严重。  

第三,从收入这个领域来分析,国民收入总的宏观分配格局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但是微观方面,就是个人的收入分配特别是按要素的分配,基本上没有破题。  

第四,信用制度方面的建设相当薄弱。因为它的薄弱难以支撑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因此下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在信用制度方面下大力气。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许宪春:中国的统计体系较健全 有些指标待改进  

公众对我们的数据有怀疑。但是,我们和世行进行过磋商,世行官员认为,中国有比较健全的统计体系,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核算和统计人员有比较好的专业素质,但是中国统计存在问题,比如非法经济地下经济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统计,但是世行官员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没有必要只对中国的数据进行调整,我觉得他的说法是比较客观的。统计和市场也有直接的联系,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对统计指标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工业总产值,这是传统统计中很重要的指标,我们曾经用它反应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个指标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很重,为什么?把中国目前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和联合国的核算体系中的产出公式做个对比,大家可能会看到,我们的工业总产值用实物产量和已经销售的产品的价值价格进行计算,不管产品是否销售都要计算到产值里边,联合国的计算公式是用销售产值销售价格再加上库存调整,这两个公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体现了不同的观念。联合国这个公式中体现了对市场的注重,我们这个指标计算方法就是不管你是否已经销售,他就用你的价格与物量相乘,它不管销售状况。因而,在统计指标的设计上还有待改进,目前我们也正在改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朱恒鹏:市场化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简要介绍一下国民经济研究所关于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报告。

谈市场化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市场有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我们这个课题的观点是实际上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标准,我们没法说百分之百的市场是什么样子,它的另外一极是什么样子。我们这个课题反应市场化的进程,这个课题确定以1999年为基期,以后的数据都是和1999年相比。  

我们确定了5个大类指标。分指标是25个,五个类指标中,第一个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二个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第三个是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第四个是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第五个是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第一个分指标是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一项我们使用的是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我们讲政府消耗的社会资源方面单算财政支出是不准确的,我们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达到15%,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看的话,中国的政府消耗占整个经济资源比重在世界上属于很低的,但是我们政府消耗的资源绝对不仅仅是15%。实际上我们税外的费很高,可能税外的费和税一半对一半。政府向农民要的钱和企业额外要的费和税很难测度。这两个数据怎么获得,我们现在采取问卷的方式,企业税费和农民的税负,这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主要的指标。

二、经济学要为时代立言  

“新时期经济学科建设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摘要

经济学已成新时期的一大显学,为20年的改革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我们现有的经济学科离一门体系完整、能够准确反映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实际现状和规律、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具有先进性、规范性的科学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如何加快经济学科建设,已成经济学研究和教学面临的紧要课题。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之际,9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新时期经济学科建设”研讨会。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桂世镛、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邹东涛、著名经济学家赵人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李子奈、北师大管理学院副院长唐任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等出席了研讨会。他们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学科的建设发表了看法,提出了建议。北师大校长钟秉林致欢迎辞,校社科处处长赖德胜、经济学院院长李翀、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主持会议并发言。

——编者

济学科如何做到“顶天立地”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在师大百年校庆之际,我们主办“新时期经济学科建设座谈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科在我们学校的发展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的学科发展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学校现在学科的布局,要从文理为主,转型到文、理、工、管协调发展,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高度重视经济学科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的发展战略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我们学校的经济学科怎样能够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在比较强的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怎样能够在理论创新方面,在方法研究方面能够尽快达到比较高的水准或者再上一个台阶。立地就是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广泛关注的经济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提供借鉴。二,在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当中,理论和实践应该怎样结合?三,在我们的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当中,怎样能够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四,在我们学校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当中,怎样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比较好地融合,能够在理论上在实践上取得一些标志性的重大的创新成果。  

因为我觉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学科发展方面,呈现既高度分离又高度融合的明显的趋势,而学科发展的高度综合应该是主要的趋势。最近二十五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有46%在从事跨学科或者是交叉学科的工作。所以我想通过这样一个研讨会,我们能够积极地进行一些观点上的交流,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虚心地向兄弟院校、有关研究院所的专家,以及向我们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习,我想这对于推动经济学科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经济理论不能长期滞后于实践 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借这个机会,讲一讲我最近在研究和思考的一些问题。改革开放实践发展得很快,我感觉到经济学科的建设,经济理论的建设,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理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有待于经济学界的同仁和年轻的同志们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努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讲到,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一个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一个是按劳分配。这两个基本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理论上的探索,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很大的发展,对于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取得二十年的辉煌的成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还要进一步地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公有制对按劳分配的一些论述中仔细加以研究,把这两个理论进一步推向前进。  

一个是公有制问题。最近我看了马克思有关所有制的论述,他在《资本论》第一卷最后结尾的时候,讲到资本主义被推翻后,资本主义私有制被谁来代替呢?马克思讲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个人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过去经济学界对马克思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最近看了46卷经济学手稿里面写的话,看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股份制的话,我们开始找到了理解这些话的钥匙。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出现的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极的扬弃,合作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扬弃。为什么股份制是消极扬弃。因为在股份制大股东可以控制小股东,合作制是一人一票实行民主管理所以它是积极扬弃。  

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股份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不是消极的扬弃而是积极的扬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股份里边有公有股参加,另外持股者绝大部分是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股份制应当说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积极的扬弃。  

一个是按劳分配理论。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既有工薪收入,同时又有资本收入,又有其它要素的收入,这样才能尽快地富起来,从浙江的实践从沿海的实践都可以看出来。  

社会主义革命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是不是还要成为无产阶级?最近看了蔡和森1921年2月份从法国巴黎写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他系统提出来关于建党的思想,蔡和森讲,中产阶级专政是革命的最终目标,无产阶级专政是暂时的必要的手段,我们现在无产阶级闹革命,将来我们革命成功了,夺取政权了,在较长的时间里无产阶级要富裕起来,不能老做无产阶级,要成为中产阶级。这个思想很宝贵。通过公众所有的股份制可能能够实现中间收入的阶层逐步增加,使人民能够逐步富裕起来。  

更多关注大众经济学 陈锡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经济学科的建设确实是非常博大精深的课题,我想从当前的经济学发展需要的角度谈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个看法,中国的经济学科的建设一定要为当前中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很好地服务。这是社会和大众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实证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体会似乎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大的类别。一类可以叫做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另一类就是社会大众的经济学,是实践所需要的经济学。纯粹理论的经济学非常重要,但更多的人应该去研究实践的经济学、社会和大众的经济学。这样才能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快实现现代化,为中国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二个看法,经济学科的建设一定要高度注重掌握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经济阶段不同。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上的差异,除了学科本身一些特点所决定的内容之外,很多方面也是与国情和发展阶段相联系的。  

大家都知道农民的收入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当中重大的制约因素。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许多非常好的意见。有的讲提高价格,有的讲加强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是物质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归根结蒂要决定于有没有市场。在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和办法必须创新,增产、提价解决不了市场的问题,8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4亿人消费不了,在这个阶段必须加强城镇化,改变大多数人生产农产品少数人消费的现状。这些问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把它研究深研究透。  

第三个看法,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但是经济学理论的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深入实际。经济学是实证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如果连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经济状况都不了解,连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都解释不了,我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是不会有人看的。一旦脱离了社会实践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个学者对这个学科的创造就停滞了。  

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推动经济学科建设,如果缺乏深入实际、直接和老百姓面对面对话、接受他们的感受这样一个过程的话,这个学科不会有生命力,也很难发展。  

学科建设首先要解决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 张卓元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

现在在中国讨论经济学科建设,我想离不开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所以,今天我对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些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关于经济发展问题。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是我们今后整个工作特别是我们经济建设的主题。新世纪的头一二十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有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的时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就是要力争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快速发展再保持一二十年。争取十年翻一番,每年7.18%速度。我们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二个问题,缓解三农问题和高失业率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凸现的重大问题。我国现在达到小康是低水平的和不全面的小康,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农村的贫困人口多。我国在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时候,就过早出现了商品的买方市场跟广大的农民收入水平低有重大的关系。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普遍过上小康的生活应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政府的各项政策都要以此作为重要的出发点。  

随着新增劳动力大量的增加,一年增加劳动力1200万,超过了这两年纯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城乡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使一部分生活困难,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看来需要实行就业优先的方针,增加就业应当列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的目标,并且要成为各级政府的优先职责,出台各种鼓励增加就业岗位和实现再就业的政策,鼓励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解决就业问题也是属于当前需要突出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明确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的地位和功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在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我想起码是十年,还是我们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个人认为目前国有经济总量还是过大,根据中国的国情,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的比重比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大一些是必要的。但是不能高得太多。比如,可以考虑在国有资产总量继续增加的同时,从目前国有经济占整个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多降到占20%左右,继续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把国有资产集中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也就是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四大行业和领域,集中到几百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以便更好地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大量的国有中小企业我们最近公布还有17万户,要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转制。占总数一半多一点的亏损企业中还有一些要逐步退出市场,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就可以更好集中力量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努力提高这些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先坐“冷板凳”后作“大文章” 赵人伟 (著名经济学家)

我在社科院经济所了呆了四十多年,从孙冶方当所长以来我们一直讨论,怎么处理冷点和热点的关系、研究和宣传的关系、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关系、研究个人自由和个体协作的关系、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我们讨论了几十年,我今天讲一两点。  

第一点,怎么正确处理经济学研究里面的热点和冷点的关系。我认为经济学发展现阶段,应该有很好的深度。我们已经不是亚当斯密时代了,分工很细,经济学里面有很多的分支学科,而且有很多的专题,必须在一个领域做长期研究。像孙冶方过去讲的应该坐冷板凳,不坐冷板凳你什么问题都想炒得很热,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家关心热点问题我是很赞赏的。但如果大家都赶热点问题,不甘坐冷板凳,很难做到分兵把口分门别类的研究,这不利于经济学学科研究。

第二点,“海归派”和本土派怎么结合的问题。“海归派”和本土派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历史进展了,外来的学说和中国的实际慢慢融合在一块,我们的海归派也可以做一点让大众也能够听得懂的经济学,当然要了解很多的实际。这里边还有一个来国际上的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怎样跟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我想中国经济学应该在国际上,做出更大的贡献,这需要“海归派”和本土派共同努力。

提高理论学科 开拓应用学科 李翀 (北师大经济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但是经济学院则是年轻的学院,我们学院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巩固和提高理论经济学科,开拓和发展应用经济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这意味着我们学院理论经济学重点是要提高水平,而应用经济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则是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并进。  

在本科教学这个层次上,对于理论经济学的学生我们试图按照世界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来进行培养,比如我们学院正在考虑与数学系合作,系统地给予学生数学和经济学的训练,培养具有数学和经济学双学位的学生,使他们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优秀的理论经济学家。对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生,我们学院则在注重理论训练的基础上要强调特色,比如,我们正在考虑按照金融分析师这样一种规格培养金融专业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我们国家资本市场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人才需求。在研究生培养的层次上,我们学院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入校以后应该要接受四个方面的训练,这就是课程的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专业著作、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以及撰写毕业论文。本着这种思想我们为博士生开设一些像高级宏观、高级微观、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博士生提供比较规范的经济学训练。

经济学作为科学应当具有科学的品质 刘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关于学科建设问题,我想从对经济学学科的理解上谈几点认识。

第一,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在我们搞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的人来讲,这是非常要害的出发点。我讲的意思是,未必中国人现在都认为它是个科学。也许他口头上认为是科学,但是他在实质并不以它是科学来对待它。比如政治经济学观点水平的领先性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谁来评判它?是官员?政府领导人采纳的程度?这都需要探索。我们在学校里头把经济学作为一个科学,那首先训练学生要有经济学的语言和特殊的分析方法。从经济学的训练来说,多学科基础方面的交叉和系统的训练恐怕是一个方向,因为经济学是科学,它需要坚实的基础和系统的分析工具。

第二,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学科。因此在分析方法上,要特别强调尊重实际,这也是一个方法观的问题。中国的问题要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要解决中国应用的问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承包制解决了中国的温饱;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它是资本主义,但解决了中国效率;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和社会主义统一吗?但它符合我们的国情,现在都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因此要少一些形而上学,少一些教条主义。

第三,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就需要人文关怀。转型时期有一个很可怕的问题,人们开始对金钱有了执着的追求,但是缺少了信仰。我们搞过一次学生调查,我们设计了12项价值指标,联合国也搞了一个,12个指标完全一样,联合国是世界范围的调查,排在第一位是有信仰,第二位是服从,就是要守纪律,排在最后一位是有能力。我们是什么呢?排在第一就是有能力,第二位是执着,排在最后一位是有信仰。这就比较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培养什么人?经济学虽然是讨论金钱问题、利益问题的,但它是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好,它是有前提和道德基础的。我想经济学学科建设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否则就不是社会科学。

第四,经济学是历史的科学。历史的科学要求我们研究和学习经济学的人必须牢固地树立一定的历史价值观,这里边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变化:国有制经济大概占GDP的三分之一,三万多亿,私有经济更活跃了。我可以用这样的统计数据说,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深刻进步;我可以用同样的这组数据说这是复辟。比如我从我个人的利益、局部利益或者单位部门利益的消长来看二十几年的体制变化,得出一个结论,我是拥戴,还是反对,我认为它是好还是坏,这都可以理解的,但是都有它的局限,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这么深刻的制度变化,是不是空前解放中国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如果是,那么不管这种制度变迁多么出乎你的意外,多么不符合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我们说它都是正义的。  

我想这个价值观上的分歧可能会很大,为什么这一两年,我们国内理论界讨论回归到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劳动,阶级,剥削,价值,为什么这些最基本的范畴现在重新提出来讨论,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中国这二十几年的改革制度变化已经到了从根本上、从历史价值观来审视它是不是正义,是不是历史的进步的时候了。  

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方法必须推陈出新 李子奈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经济数量分析,这个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学科二十一世纪初的新的生长点。

经济学的政策和理论没有世界先进水平之分,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不能够适合所有的国家。但是,我认为在经济研究方法和经济分析方法方面应该承认有一种世界先进水平。而在这个方面我们是落后的。我们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经济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研究还出现规范和实证的争论,现在实证经济学是占主流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改革的重大措施和经济发展取得每一个进步,我想不是规范的产物,而是实证的产物。实证的方法应该说是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而经济数量分析应该说是实证分析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或者是一类方法。学好了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经济学体系就基本上掌握了,其它的经济学课程不学自通。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些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做新的工作。  

在国外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企业都会养一批经济学家,让他们从事经济分析。我们有大量的学生将来实际上是要到企业从事经济研究和经济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为企业进行谋划。只懂一点思辨的方法和概念,缺少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分析工具,人家是不会要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也在改变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从事经济研究和经济分析的人不懂得如何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不懂得通过数量分析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是无法从事经济工作的。

数量经济分析应该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学科的生长点,很可惜现在我们很多的高校数量经济分析和主流的经济学科是分离的。所谓分离,只从事数量经济分析从事教学的教师是游离于经济学院和经济系之外的,这个现象非常不利于经济学院和经济学的发展,我希望这种情况能够尽快得到改变。

中国经济学要创建自己的学派  唐任伍 (北师大管理学院副院长)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并进入到崭新的阶段。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也已经从模仿照搬照抄开始进入原创阶段。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群体,中国每年发表的所谓经济学的论文也是世界上最多的。特别是有很重要的前提,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大量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命题,需要经济学人来解决。有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到底中国经济学的出路何在?  

第一点,唯有创新,唯有进入大量原创性的研究,才能够使中国经济学发展融入世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的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的主体。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原创性的成果很少呢?我想这是长期历史形成的。过去许多经济学家都不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人,主要靠对经典名著诠释和解说,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解说,这样还有什么创新呢?  

第二点,中国的经济学学科建设定位要准确。经济学是科学,需要大批人潜心进行研究。另外,经济学本身是应用科学,要培养中国人的经济观念经济意识,从领导人到普通公民。让整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理性人。  

第三点,要有丰富的理论积累。中国的经济学要培养自己深厚的理论根底,这样才有出路。  

第四点,在方法上,在学科的综合方面要有一个新的思路。经过广大经济学者的努力,中国一定会创造出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经济学学派。  

经济学教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经济学学科建设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经济学研究的建设,一个是经济学教学的建设。我现在谈谈经济学教学的建设,这是学科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进来一张白纸,这张白纸画什么样的图画,这张图是我们经济学院应该规划的东西。  

我们反思过去,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教育上面我们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在教育当中重视结论,重视答案,重视感觉,重视感情,把教学当中的教条主义照搬照抄。这肯定是不行的。走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不上课,到工厂里面,看来也是失败的,也不行。经济学教学,首先要把它作为一种科学,和其它科学不一样,它是致用之学,我们的经济学主要要了解一个社会的资源是如何配置的,这个社会当中生产是如何进行的等等。也就是说,通过经济学教学让学生们知道,一个社会的财富是如何创造的。它不能让学生通过学经济成为一个富人,但是让学生知道这个社会的财富是怎么产生的,财富创造的机会到底在哪里,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这一点。  

经济学要做到国际化先要做到现代化,这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国际化、现代化,让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我的主张学科要有一个主流,那就是国际化的主流,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西方经济学,如果不懂马克思主义肯定做不出东西,凡是做得好的人肯定既懂西方又懂马克思,在中国,只懂马克思不懂西方经济学的人现在慢慢减少了。  

经济学要解决理论和应用的问题。首先要理论脱离实际,把基本的标准学好,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到社会上去,可以用这个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用实际问题批判这个理论,把理论推向发展,这就是理论应用的问题。

经济参考报:2002.9.11 (6、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