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面临的环保问题
- 2005-11-19/
- 人浏览
环保问题
中国未来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及温室气体减成本分析及中国改善能源利用、防止气候变化的努力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聚集,由此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气候的持续变暖,将引起极地和高原地区的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降水以及水圈循环异常,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沧海桑田的改变。这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为遏制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自1990年正式启动以来,经历了一场异常艰苦而漫长的过程。1992年在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为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公约提出“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在1990年水平”的减排目标缺乏法律约束力。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 3)通过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为附件一国家(UNFCCC附件一所列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减排目标,即到2008年—2012年,附件一国家整体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排温室气体5.2%。尽管《议定书》能否批准生效前景尚不明朗,其涉及的许多有待明确和细化的具体问题仍在谈判之中,但《议定书》作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必然对国际气候谈判,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CO2)、氟力昂(CFCS)、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其中又以二氧化碳为主,比重占到55%左右。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能源消费所产生的,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必须对能源战略进行调整。
第三章 中国未来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及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分析
一、目前中国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剧上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有了较大的增加。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矿物燃料中碳的氧化,约占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70%以上,中国约占80%以上。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化石燃料中,煤炭的碳排放系数大。中国的电力构成是以火电为主,每年有大量的煤炭用于发电、供热、炼焦等中间消费。由于我国煤炭燃烧效率低,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虽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但在全球范围来看,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仍是较低的(见表7、表8)。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表7:主要排放二氧化碳的国家和区域及其排放量(单位:MtC)
日本:300 美国:1457 欧盟:874 其他OECD国家:322
前苏联:980 东欧:284 中国:662 其他:1100
表8:1995年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人)
菲律宾:0.8 津巴布韦:0.8 印度0.9 巴西1.4 中国:2.2
加拿大:13.8 日本:7.8 英国:8.3 德国:9.2 美国:20.1
大气污染、酸雨污染是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最主要的环境问题。酸雨是由于工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致酸物质引起的。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的87%来自煤的燃烧。在1996年统计的317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也将继续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由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酸雨污染将会越来越严重。
二、中国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在气候公约履约进程中面临的形势将是严峻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及其履行,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趋势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则仍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也将会有一定的增加,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就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排放大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以及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预计将在2025年左右,我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全球平均排放水平,虽然这个水平离发达国家的平均值还相差较远,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在履约活动中逐步丧失人均排放低的优势。
表9、我国经济增长、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
1990 |
2010 |
2030 |
2050 |
|
人口(亿人) |
11.43 |
13.86 |
15.60 |
15.75 |
GDP(亿元) |
17681 |
99036 |
317522 |
729953 |
一次能源消费(Mtce) |
987.0 |
2113.3 |
3241.5 |
4209.3 |
电力总消费(TWh) |
623.0 |
2587.4 |
4988.4 |
7150.5 |
CO2排放量(Mt-c) |
621.4 |
1267.3 |
1826.6 |
2291.6 |
GDP能源强度(kgce/元) |
0.558 |
0.213 |
0.102 |
0.058 |
GDP电耗强度(KWh/元) |
0.352 |
0.261 |
0.157 |
0.098 |
能源消费CO2排放强度(kg-c/kgce) |
0.630 |
0.604 |
0.571 |
0.554 |
GDP的CO2排放强度(kg-c/元) |
0.351 |
0.128 |
0.058 |
0.031 |
人均能源消费(kgce/人) |
864 |
1525 |
2078 |
2673 |
人均电力消费(kWh/人) |
545 |
1867 |
3198 |
4540 |
人均排放(kg-c/人) |
544 |
914 |
1171 |
1455 |
GDP增长率(%) |
9.0 |
6.0 |
4.25 |
|
能源消费弹性 |
0.43 |
0.36 |
0.31 |
|
年节能率(%) |
4.70 |
3.62 |
2.82 |
三、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浅析
根据世界银行项目研究结果,从我国未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效益看,即使在不计温室气体减排自身带来的效益的前提下,21世纪初,我国也还有机会实施一些效果较好的项目。世界银行《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研究》曾对中国钢铁、建材、化工及电力工业四个主要耗能部门的25个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节能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内部收益率高,投资回收期短,从企业财务的角度看多数是可行的;从四个部门的分析看,形成单位节能能力的投资(使用1990年价):钢铁工业平均为1220元,水泥工业为730元,合成氨工业为5O9元,25个案例中多数在500—2000元之间,少数超过3000元。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选择研究”,对主要工业部门减排二氧化碳潜力以及减排二气化碳的附加投资与成本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冶金工业通过高炉煤气发电、高炉富氧喷煤粉、高炉炉顶压差发电、连铸、节电技术、改造低效锅炉以及回收利用放散煤气及各种余热等节能技术措施,从l990年到2000年,可实现的节能潜力为843万吨标煤/年,单位节能投资为1396元;水泥工业通过机立窑综合改造、湿法改干法、湿法改湿磨干烧、混法窑综合改造、中空窑改选、立筒余热器窑改造、立波尔窑改造以及磨机改造等措施,从1990年到2000年,可实现的节能潜力为1140万吨标煤/年,单位节能投资为729元;造纸工业通过调整原料结构、改造低效锅炉、降低制浆能耗、造纸机综合节能改造、纸浆黑液回收以及利用废渣回收能源等措施,从1990年到2000年,可实现的节能潜力为300万吨标煤/年,单位节能投资为2266元;合成氨工业若对系统综合改造,吨氨能耗可由目前的150Gca1降至12—12.5Gca1,节能投资折算成每节约1吨标准媒,投资需1200元。
从实际数据来看,节约能源的成本较低,而替代能源的成本较高。八十年代我国节约吨标准煤平均投资629.11元,其中“六五” 357.84元,“七五” 652.77元。从1991年到1995年,我国节能基建及技术改造项目节约吨标煤的平均投资上升为2618元,这既有通货膨胀的因素,又有单位节能投资增强的因素。对于替代能源,即使从最乐观的角度看,我国今后2O年可开发的多数替代能源的成本仍高于煤炭,除非替代能源的价格水平达到可以同煤价相比较的程度,否则在采用替代能源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将是较高的。
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大规模植树造林,也是减少二氧化碳聚集的一项重要措施。植树造林的费用随造林地点、条件和树种等变化很大,参照制定“八五”计划时对全国造林绿化规划投资的估算,每公顷造林平均需投资700元左右。如按每公顷长成的森林能固碳100—200吨计,其成本是很低的。如果考虑到从森林得到的经济效益,通过造林来固碳的附加成本就更低了,甚至在有些地区于一定时期内不需要附加成本。因此,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策中,应充分考虑和发挥植树造林的巨大作用和效益。
第四章 中国改善能源利用、防止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完善法律体系
《节约能源法》的制定。为了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共计六章五十条。本法规定,国家将节能看作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改善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和供应,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型发展,同时国家也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定。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以及更加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1995年8月29日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定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计六章五十条,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内容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排放有关。
二、实际措施
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价格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1990年到1995年,一次能源年均增长率为4.2%,发电量年均增长率为10.16%,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06%,一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487和0.831,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得到优化。煤炭生产和消费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比重有所上升,太阳能、风能等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来,能源需求结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广东省为例,该省1990年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47.7%,石油占38.5%,电力占13.8%,而1995年煤炭占39.4%,石油占42.1%,电力占18.5%,石油首次代替煤炭而成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人们对优质高效能源更加青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己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内地扩展。
淘汰了大量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企业。近几年,中国压缩了1000万锭棉纺锭,取缔了36000多处小煤矿,关闭了5700多个土炼油和小炼油,关闭了100多户小钢厂和150多户小制糖,淘汰了一大批小水泥、小玻璃等。
提高交通能源效率。加强了铁道电气化改造,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和城市公路网,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强制淘汰超役汽车,在部分大城市用天然气替换柴油、汽油作为公共汽车、出租车的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增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开展了长江、黄河源头天然林的保护工程,准备并已经着手在中西部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城市广泛开展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注:原文摘自: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
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影响以及国际上其它国家
履约的作法和趋势分析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
(课题负责人:李晓西 陈志理)
(执笔:陈祖新 高庆先 陈文辉 李令军 任阵海)
2000年11月
成果汇编
成果编号:壹 总报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影响以及国际上其它国家履约的作法和趋势分析
成果编号:贰 分报告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背景及有关重要条款简介
成果编号:叁 分报告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对全球能源政策的影响及有关国家的做法
成果编号:肆 附件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成果编号:伍 附件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成果编号:陆 附件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技术的开发与转让”机制协商工作的现状
成果编号:柒 附件四:共同执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机制进一步谈判的原则、方式、规则和指南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能源资源、消费和生产状况
一、能源资源状况
二、能源消费和生产状况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面临的主要能源问题
第三章 中国未来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及温室气体减
排成本分析
一、目前中国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二、中国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
三、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分析
第四章 中国改善能源利用、防止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完善法律体系
二、实际措施
第五章 中国中长期能源政策战略和防止气候变暖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国安全
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三、减少甲烷排放
四、减少臭氧层耗损物质
第六章 各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上的态度
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
1、 欧盟积极
2、 美国强硬
3、 日本犹豫
4、 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二、主要缔约方对《京都议定书》下排放交易的
基本认识
1、美、加、日等JUSSCANNZ国家
2、欧盟等集团
3、七十七国集团
4、中国
第七章 我方气候变化谈判的对策及下一阶段工作建议
一、承担限排或减排义务后可能面临的国家安全
挑战
二、我国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三、中国在《京都议定书》上的立场
四、中国在排放交易上的立场
最新讲座
-
讲座预告|如何申请国家专利?
2023-04-21
-
讲座预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2023-04-19
-
讲座预告|环境科学与政策的研究方法
2023-04-04
-
讲座预告 | 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研究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