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科研成果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 科研学术
首页» 科研学术» 科研成果

引进外资

  • 2005-11-19/
  • 人浏览

李晓西论引进外资系列文章




最需要引进的国外资源能否顺利引进?

(1991年7月)


《八五计划纲要》对我们最需要引进什么作了明确阐述。例如,逐步增加技术引进的比重,其中更要提高软件引进的比重;技术引进的重点要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优先引进有助于扩大出口能力与发展替代进口产品的技术与设备。在外资引进上,争取优惠贷款,用于加强基础产业和重点项目;按照产业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等等。这些政策要求无疑是正确的。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最需要引进的国外资源(资金、技术、设备等)能否最顺利的引进?

我认为,在引进我们最需要的国外资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矛盾:(1)引导外资投向“出口创汇型”和“基础产业型”企业上的矛盾。这对矛盾的实质是,基础产业型企业大多为亏损企业,而出口创汇型大多为加工企业,又能出口创汇企业又是基础产业企业的选择空间比较小。中外双方的利益需要协调。同理,在引导外资投向“经济效益好”且又为“重点产业”上也存在这个矛盾。(2)把有限的外汇集中用于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这是已定的政策。在具体执行中,相对有限的外汇,进口“硬件”还是进口“软件”的选择上存在矛盾:出口“硬件”还是出口“软件”,对外方也是多种比较才能定的。例如,从中方来讲,进口“软件”需要更高的生产水平,要能消化技术,还要能把软件变成硬件;从外方来讲,销售硬件的生意更好做,等等。因此,真正做到提高进口“软件”比重,是要经过一番努力的。(3)将引进资金和技术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这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些企业往往是老旧企业,往往自有资金不足,且缺乏外汇,因而,要利用引进技术加以改造,必须要依靠国家财力的支持。在国家财力紧张且将来自国外的贷款用于基础产业和重点项目时,真正用于改造老企业的外汇也就不多了,很难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了。(4)引进管理经验与外商独资办厂的倾向有一定矛盾。近几年,外商独资办厂成为兴办三资企业的主要形式,去年新增的三资企业中有60%是独资企业。独资企业的经营情况我们很难真正了解,更谈不上学习其管理经验了。相比中外合作经营、合资经营企业而言,独资企业高比例发展的这种势头可能与我们想通过引进外资中学习管理经验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以上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但可以逐步加以解决。通过深化改革,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将有利于把盈利、创汇与基础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技术市场国际化,就有利于提高引进“软件”的比重;通过企业改革和搞活大中企业的政策落实,将有利于老企业引进技术加快技术改造;通过总结和推广经营好的三资企业的管理经验,有助于借鉴和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等等。总之,只要我们按照《纲要》去努力,坚持改革、开放,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今后5年、10年的经济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我在引进外资十大问题上的态度

(1994年3月)


自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后,引进外资呈高速增长势头,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来华比重急剧增加,与之相随,也出现了新的合资方式和新的矛盾。那么,如何看待外商投资的新形势?这里拟就十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与理论界和实业界共同探讨之。

1、引进外资能否以市场导向为主?

当外商投资规模不大时,外商投资能否以“市场导向为主”,还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现在外商投资规模已很大,已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相当大影响,能否让市场自由地引导外商投资,似乎就成为一个问题了。在有些同志看来,由于我国市场不健全,因此不可能让市场导向作为引进外资的主要调节手段,否则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更不合理。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看,你想让外商去投资的产业,可能没能形成投资热潮;而一直想限制的行业或产品,却在不断迅速扩张。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外商主要是从利润角度而不是按我们的产业政策来决定投资方向的。如果我们的产业政策既有利,又安全,他何乐不为。但如果不一致,外商在确保政策风险不大情况下,还是要去追逐利润的。所谓市场导向,说白了,就是什么行业、什么产品赚钱就投资什么。如果赚钱的行业、产品却是供给过大状态,而赔钱的行业、产品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这就说明市场本身有毛病。此时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使市场信号不受扭曲。要相信市场的导向作用,相信市场会把资源配置到需要的地方,不要夸大了产业政策的作用,尽管我们并不否认它。市场调节是灵活的,及时的,相对准确的。外商投资由市场价格信号来导向,是合理的企业行为。应由企业自己来分析市场,作出决策,由外商自己来承担决策和经营失误的风险。尤其对那些由民间引进的中小项目,不要硬性规定投资的方向。

2、需不需要加强对引进外资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承认市场导向对外商投资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否认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的作用,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把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所以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就更显得重要。但这种管理,主要应在法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的方式进行即主要运用间接调控方式解决。

现在在引进外资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机构。为加强对引进外资和已形成的三资经济的间接宏观调控,应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统一高效的外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涉及外资管理的多个部门的工作,协调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协调管理对外借贷的政策。当前,还应加强对引进外资的统计和监控,加强政府对引进外债的方式、使用方向、效益和债务结构的管理,以高度的警惕性来预测和防止可能出现的债务危机。还要根据新形势,制定新的项目审批办法、评估办法和监督办法。

在外资管理方面,我想提出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就是应将政府引资活动与非政府引资活动加以区别,在管理上侧重点要有所不同。比如,对民间的直接引进外资活动,要在充分发展市场调节作用基础上,加强宏观管理,依法监督其明确债务关系和还债责任;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中外合资和其它引进外资方式,要在明确产权关系和保护国有资产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管理,必要时可通过有关政府部门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在间接引进外资中,要对不同的借债主体实行区别管理,凡政府的引进,要切实加强管理,进行直接的控制。那种不顾总体还债能力和国家经济总体平衡,只从微观效益出发大举借债却要政府担保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但对非国有企业自负风险的引进外资,可以放手,仅依法管理即可。一般来讲,现在提出的倾斜政策,应作为内部掌握的管理手段,用于政府进外资的项目,重点是间接引进外资中的政府间贷款项目。加强间接管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建立有关的市场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咨询机构等,实现宏观间接管理目标。

3、是否需要制定新的外资管理方面的法规?

正确处理引进外资中市场导向与宏观管理的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引进外资中的法规、政策,向依法管理和有效地间接宏观调控方向转变。我国已颁布了五百多个涉外法规,与五十五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建立了依法管理引进外资的基础。但是,还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来改进和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定新的法规,以规范外商企业的经营活动,制止各种有损我国经济主权或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在近两年的外商活动中,我国法律出现的最大的一项空白,是对国际上的资本和跨国公司运用收购国有企业产权方式的来华投资活动,没有相应的法规。这种新的投资形式与以前引进国外产业资本改造、嫁接国有企业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外商往往提出控股的要求,以便于在境外上市,这应如何处理?金融资本带来资金,但没有技术。要真正引进技术及管理,还需要“二次招商”,这是否可以接受?作为境外上市公司,外商购买我国有企业会使其股价升值,这对我是否有利?中方在与这些国外金融资本的谈判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有新的法规或条例来加以明确,或者对原有的法规加以调整和补充。

4、如何看待外商“收购国有企业”问题?

外商对国有企业的收购、控股、包装上市,是引进外资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式、新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利弊交织的问题,应慎重对待。应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从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原全局来看待和分析,用中央一直强调的积极慎重方针、平等互利原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来衡量,这是我们分析研究这一新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既要抓住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市场的大好机遇,又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既要尊重国际惯例,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既允许探索,又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改进。

对国际资本来华收购国有企业,不能按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理。我认为,对大量的中小国有企业,只要国有资产评估合理,不应限制其产权转让的份额,最好不要用行政办法反收购,而应用经济手段开展竞争。换言之,反收购、反控股,将主要靠我们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来实现。据已被收购的国有企业反映,国有企业之所以被收购,关键在于改革步履艰难,经营机制转换困难,经营效益不好,技改缺乏资金,不得已才走上转让产权给外商的路子。为使国有企业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或使国有企业能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要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机制转换。具体讲,我们也可以利用国内经济力量,仿效外商做法,组建投资公司,收购国有企业的产权,有计划地在境外上市。总之,我们应当研究出一整套的办法,来缓解外商收购我国有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而扩大对我有利的作用。

5、对外商的优惠政策要不要坚持下去?

在引进外资的初期,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有相当大的作用,但到了今天,对三资企业按国民待遇已成为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共同呼声。显然,直接引进外资中的优惠政策导向逐步向市场导向转变,倾斜政策逐步向国民待遇转变,将成为我国转轨时期引进外资中一大特点。今后,对企业优惠将不是由财政来实现,而应由市场来实现。只有按照市场需求来生产,才能得到更多的盈利。当然,对外商投资产品,应逐步实现向“国民待遇”的过渡。要妥善地缩小对外资“优惠待遇”的范围,妥善解决“优惠政策”与“国民待遇”的消长关系。在此过渡阶段,应考虑不再向外资提供新的优惠政策,条件许可时一些影响不大的优惠政策可酌情取消,但要格外慎重。

6、直接引进外资,是否应将政策的地区倾斜改为产业倾斜?

很多同志主张应将地区倾斜转向产业倾斜,我对此有不同意见。我认为,首先应将直接引资与间接引资区别一下。就直接引资而言,如果按照市场导向为主引进外资的这种思路,现阶段就不宜再提出由一种倾斜向另一种倾斜转变的大政策。比如,大家现在都认为,我们的基础产业需要大量资金,那么,是否要求外商投资都投向基础产业?显然,这是不必要也不可能的。以中国之大,外资之巨,全投向一个方面,全按产业计划来导向,就会出现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这绝不是好事。

地区倾斜要走向平等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但这需要时间,要考虑已形成的政策的有效期。不再向沿海地区搞新的优惠政策,而让中西部地区向沿海成功的政策方向靠拢,市场调节就会发生作用,这已为近两年外资西进、北上的实践所证明。

我认为,向“产业政策倾斜”,现阶段主要适用于政府间的、国际机构的对华长期的优惠借款,适用于由政府承担的间接引进外资的项目上,不宜成为一种对所有外资都适用的大政策。当然,在间接利用外资中的商业贷款部分,也不能全按产业政策投,也有相当一部分要考虑还债能力和期限,不可能全投向非盈利的重点项目。

7、是否应提出现在引进外资已进入引进跨国公司的新阶段?

不少同志认为,现在引进外资已从中小资本发展到引进大资本,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这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了中、小资本尤其是华资的作用。

中国引进外资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华资作用功不可没。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大强于俄罗斯、东欧各国,与中国独特的华人经济介入是分不开的。在直接引进外资中,港、台以及其他侨资、华资中小资本占70%左右,这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是正常的,利大于弊的。近代史告诉我们,侨资、华资对发展中国经济是相当有益处。中国劳动力多,乡镇企业多,就业压力大,国内市场大,港台等中小资本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这里绝没有低估其他国家和低估跨国公司作用的意思。跨国公司有许多强于中小外商资本的地方,如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守法遵纪等,但将来对中国经济的干预力也不容低估,其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宽容度也是极有限的。因此,我们的政策应是兼容并蓄。我不同意提出现在到了引进跨国公司阶段这类提法。可以设想,如果中国各地都在引进跨国公司上搞竞争,中国企业都去挣抢为数不多的跨国公司,无形中大大抬高了合作的成本,这对我并非有利。因此,在引进外资的来源上,应一视同仁,大可不必把引进跨国公司作为引进外资战略转变的内容。以平常心待之,以市场导引之,更为妥当。

8、如何合理评估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这个问题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具有普遍性。现有的评估国有资产的方法中,还存在不少漏洞,如低估无形资产(知识产权、著名商标、各种商业信誉等)价值,低估或忽视土地转让使用中的税费收入,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设备价值的评估上,因此,出现了重帐面成本价格而不会核算资源市场价值的问题,抓了小利,失了大利。学会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评估办法,如从预计盈利中推算各种资源价值的办法,是很必要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权限,明确政策相关部门、领导以及相关企业在评估国有资产中的作用,防止因权责不清,而让外商钻了空子。

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不要用僵化的观点看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不能把国有资产由实物形态转为价值形态,当作国有资产的流失;不能把一些过时的机器设备的自然贬值,当作国有资产的流失(当然,我们在合资时可以力求争取对方更多的承认);同时,不要忽视把国有资产置于静态而不投入运动的本身,也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实践告诉我们,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增值,重点要抓住土地这一环节。

9、如何看待坚持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

外商收购国有企业,更突出了保护民族工业问题。一些主管部门对此反映更为强烈。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才能保护民族工业?如何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口号下坚持对外开放?显然,靠封关闭锁,用行政手段,并不能真正保护民族工业,而只能保护落后的生产方式。保护民族工业,最重要的是给民族工业成长发展的条件,平等竞争的条件。在宏观政策正确有效的前提下,保护民族工业将是靠企业家和职工的艰苦奋斗和敬业精神实现,而不是靠行政保护实现的。当然,这并不排除我们对民族工业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的行政性保护。比如,在不违反关贸总协定规定的前提下,对幼稚产业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减轻对外开放尤其是“复关”将对民族工业带来的压力。

对民族工业的真正的保护和长远保护,就要让它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中拼搏。在引进外资中,有时我们做了点让步,这是不得已的。为了中国民族工业能永远地抬起头,在实力不足时低一下头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此,坚持对外开放与保护、发展民族工业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能用保护民族工业来否定对外开放。

10、是否应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领域?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此问题应给予肯定的回答。

虽然近两年我国引进外资规模不算小,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看,再多吸收些外资没有什么问题。当然,直接引进外资规模大小,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增加了我们运用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配套人民币资金的压力;一方面解决了相当数量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新建项目也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诸如此类。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引进外资不是我们单方面的意愿能决定的,它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现在国际资本尚富裕,是利用外资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好机会。现阶段,我国经济潜能仍很大,只要政策适度,吸纳外资的余地还很大。现在外资的形式正在多样化,这也为我们吸引外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应进一步放宽外商在国内商业、金融、航运、航空等领域投资;允许外商以工业产权(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财产作为资本投资,进一步开放市场,以国际通行规则来办事;利用外资改造和完善投资环境,例如鼓励外商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上投资。在引进外资中,要发现和研究新的投资和合资形式,对影响较大的新合资方式,要允许试验,要重实践结果。

总之,在引进外资上,要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坚决地抛弃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老观念,抛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教条主义,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快前进!



1995年外商投资趋势预测

(1995年2月)


在1995年里,促进外资增加的因素和促其减少的因素都存在。我们从这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便于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

促使引进外资规模增长幅度可能下降的因素主要有:

1、1994年引进外资协议金额有较大幅度下降,意味着1995年实际到位资金会减少。按合资企业通常情况,合资协议签字后,第二年是外资到位最多的年份,以后资金将陆续到位。以此推之,作为协议金额下降的次年,实际到位资金会下降。

2、1995年继续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将继续控制货币信差贷规模。这意味着,外资需要的大量配套资金,将仍是难以落实的。按近年情况,一美元的外资需要10—12元人民币来配套,几百亿的外资将要求几千亿人民币配套,这么大的资金需要,显然难于满足。现在外商十分关注我国货币政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配套人民币的担心,因此,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使外商产生一种担心预期,导致外商放慢来华投资的速度。

3、国内通货膨胀将影响外资来华的规模和速度。1993年和1994年连续两年呈上升趋势的通货膨胀,对引进外资已产生了影响。尽管通货膨胀在重新分配利益,但对投资者来说,总是增大了风险。通贷膨胀下的政策选择和企业经营环境,都将会出现较大波动,因此,产业资本对通货膨胀是担忧的。

4、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尤其是沿海省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同时,房价也在大幅度上升,这就迫使外资开始向内地转移,但内地的投资环境总体上比不上沿海,因此,会对外资来华有一些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现阶段还不算太大。

5、1995年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仍会继续1994年的政策,对基建规模也会控制,一些豪华宾馆用材和室内装饰用材料进口,会调整征税,因此,1995年房地产仍可能会有所下降。

6、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上的竞争激烈,会对中国引进外资产生直接影响。撇开远的不说,东南亚国家对外资的需求很大,尤其是越南和马来西亚,近年引进外资数量在大大上升。前几年外资有所下降的印尼、菲律宾等国,正在努力扩大外资的流入,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国际资本投向亚洲的数量,总是有限的,投向一国就会减少到另一国的数量。

总之,我国近几年引进外资的规模和速度已相当之大之快,我们今后将是在一个很大的基数上引进外资,这必然使外资规模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困难。这种情况在间接引进外资方面也存在。我国累计的外债余额已接近1000亿美元,仅世界银行贷款累计已达200亿美元,这已对我国还债形成压力。因此,继续大规模引进各种国外贷款,也难以保持只增不降的势头。

有利于外商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1、中国经济近年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巨大的市场将会对外资保持强大的吸引力。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投资收益较好的地方。中国经济高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的大趋势,将使外资来华数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下来。特别是在一部分产业中,如果说世界已形成了平均利润,那么,在中国还有高利润可求。同时,劳动成本的相对低下还会起一定作用。这个因素将有助于吸引外资来华投资。1994年不少观望类的外商,1995年可能试着“下水”,签订一些合同,预计中小型合同会增加。

2、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商投资信心是最重要的保证。

3、港、台资本仍有较大潜力。现在外资中,港台资本占了70%,是中国近年巨大的外资潮的主体,这个格局将会继续保持。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将会掀起新的投资大陆高潮。台湾资本实力雄厚,来大陆投资正呈上升态势,随着两岸关系正常化步伐的加快,投资大陆的资本将会进一步增加。据有关资料反映,台湾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大公司,正在筹划向大陆投资。预计1995年港台资本会与前两年的规模接近。

4、欧美资本潜力很大。1994年,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对华投资方面形成了竞争态势。美国一改前两年对华外交的僵硬立场,把对华经贸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华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合同,这对欧美各国产生了较强的冲击波,刺激了欧美资本来华的速度。从欧美资本的实力和已投资到中国的份额看,欧美资本来华投资的潜力还相当大,一些国家还专门成立了针对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投资基金。美亚基金(美国国际集团亚洲基础设施基金)正在确定对大陆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因此,欧美资本近几年可能会增加对华投资。1995年,其投资可能略有增加。

5、中国对外资的需求很大,1995年开始的“九五”计划对外资有很大吸引力。今后几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大量的投资。近两年,不少外商在了解中国基础设施方面的情况后,表示愿意配合中国的建设计划进行投资,这方面合作的前景看好。

6、考虑到中国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合资企业下降的同时,独资企业数可能继续增长。

7、1995年汇率变动幅度将大大低于1994年,给合资、合作带来的风险会大大减少。1994年汇率并轨,一方面使外汇制度更加透明,鼓励外资进入;另一方面使一些已签定的合资协定中出现了中方出资增加的问题,使一些合同履约出现困难。估计1995年外汇制度对引进外资有种的作用会更突出,合同中因汇率大幅变动而出现的矛盾会减少,既使汇率有所升降,也属市场正常波动,不是非可抗力的政策变动,对企业签定新的合同是较为有利的,对已投资的项目走向正常市场经营也是有利的。

综合上面分析的两种情况,对1995年引进外资趋势我提出一个不成熟的结论:即实际到位资金可能与1994年接近或略有下降,但1995年合同数和协议金额可能会比1994年有所上升。




1995年中央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的政策倾向

(1995年2月)


1995年引进外资的政策思路存在的争议:

1、有控制地引进外资还是放开大门引进外资,哪种思路更对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有利?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许多判断,也并不容易回答。首先一种回答是:由于世界资本市场的变化很快,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外资规模不会是仅由接受国意愿来决定。因此,在国际资本仍看好中国的时候,应尽量多引进一些;而在国际资本转移他国后,则顺势少引进一些。但这里又面临新的问题,如果1995年放开引进外资,我国能否有充足的配套资金,如果没有,有无必要大量引进外资?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引进外资的观点是否完全一致?这对引进外资有什么影响?据我所知,各级政府在引资的大方向和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对1995年具体引资的关注点则可能有不一致之处。中央政府必须考虑引进外资对通货膨胀是否有影响,而地方政府则关心能否借助外资来加快地方经济建设。一些地方政府指出,1995年引进外资要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一起上,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国有、集体、私营一起上,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境内、境外发行股票一起上,显示出地方政府对外资的高度重视和需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种不一致,应当说是正常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而得出的各有侧重的结论。如果中央政府在引进外资上采取积极谨慎的政策,而地方政府采取扩大利用外资的鼓励政策,1995年外资将会在实际上得以较大规模的引进。

1995年中央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的政策倾向分析:

1、在提高引进外资质量的同时,希望外资规模不再大幅度下降。因此,利用外资政策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将继续强调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强调与国际法规接轨的重要性,强调外资对中国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的具体管理措施。如出口退税管理、外汇调剂和供求的管理等一系列与引进外资有关的问题,解除外商的疑虑和解决已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明确鼓励外资优先投资的领域,这些领域起码有四大类:A、能源、交通,如石油、煤炭、电力、港口、铁路、公路、桥梁等。B、农业技术开发项目,如农作物优质高产新品种开发、林木良种引进、优良种畜种禽繁育、饲料蛋白资源开发、以及为农业服务的高效低毒农药、高浓度磷肥等。C、出口型或有助于扩大出口的产品项目。这类产品范围广泛,重在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达到多出口、多创汇的目的。D、引进先进技术或引进先进技术型项目,重点是节约能源、综合利用资源的新技术,能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解决国内空白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有关技术。

3、国家将加强引进外资的宏观管理,主要有: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外资引进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建设,使各级政府对引进外资负起制度性的责任;对借用外资实行全口径计划协调,即不仅是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政策贷款,对其它形式的引进外资,如证券、海外基金、商业贷款等多种筹资形式,都要纳入政府的监管之中,以防外债规模失控。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更加注意引进高技术及大型跨国公司到大陆投资,以充分发挥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将会尽力为外商投资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如进一步拓宽外资投资领域,包括与金融、贸易有关的服务业的加快开放,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用外,推广以“BOT”方式引资于基建项目等等。同时,在大力吸收港台资本的同时,将积极开拓欧美资金市场,实现外资来源的多元化。

5、将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技术改造,支持外商向国家急需的重点建设项目上投资。这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嫁接进行技术改造和机制改革,是有显著作用的。国家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将会适当放宽配套资金贷款。对国内各种类型的企业来讲,在是否要实行合资、合作等决策上,要从国内形势、全国引进外资的总趋势和本企业的实际这三方面出发,统筹考虑,慎重决策。

6、1995年社会保障问题将突出,这会为各种有关的基金如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和各种保险基金的发展创造出迫切的社会需求。因此,不论是社会保险,还是商业性的保险都会有大的发展。几年来,基金投资正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将为我们拓引进外资的新形式。




对墨西哥引进外资与金融危机的思考

(1995年10月)


1995年9月,作为国家体改委考察团,我们到了墨西哥的蒂华纳对外开放区,走访了墨工商部和财政部,考察了引进外资的一些做法。

一、墨西哥金融危机得到初步控制,但经济处于衰退之中

墨西哥金融危机后,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500亿美元(其中美国有200亿)的贷款担保外,墨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整改措施。主要有:1、在财政政策方面,1995年4月1日起,增值税由10%提高到15%,同时提高了所得税,还提高了电力、天燃气、汽油的价格。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大幅度紧缩政府开支,平衡了财政收支。2、在货币政策方面,为稳定汇率和金融市场,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了紧缩货币和贷款的政策,对银行、债务人的债务问题进行调节,取得成效。3继续进行了产业结构的改革,采取了加强出口产业和农业的措施。4从各方面尽力保护贫困阶层和失业者,尽力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价格上涨得到控制,4月份当月通胀率达8%,而9月份当月通胀率下降到2%。全年可望由100%的通用率下降到20%贷款利率得到控制,从100—120%下降到35%。汇率走向稳定,从4月份的一美元兑换755比索,下降到9月份1比6点2。从证券市场看,一季度曾因证券指数大幅下降造成证券总价值近50%的损失,现已因指数回升挽回其中大部分。1995年1至8月,进口下降76%,出口上升了33%。贸易出现了顺差。这对于多年巨额贸易逆差的墨西哥,无疑是一个重大成果。作为经济调整措施的另一个明显成效,由于政府的措施,没有一家银行倒闭。总之,现在墨西哥多项经济指标趋于稳定。

但还不能认为已走出了危机。1995年经济还是负增长,上半年经济增长为负的58%;失业率上半年达到73%,大大高于1994年的3%。正如墨财政部官员所概括的,墨西哥现在正处于危机的最后阶段。墨西哥官员估计,由于现在正在提高本国资本积累,减少对外资依赖,结构正在调整,墨经济将走向良性发展,1996年可望经济复苏。今后经济增长将与前几年的虚假繁荣不同,将不是建立在外资大量涌入的脆弱基础上。如果这个分析得到证实,将意味着墨西完全摆脱了金融危机。

二、墨西哥政府如何对待国外的证券投资

墨西哥此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墨引进外资的结构相关的。从1988年到1994年,上届政府引进外资中直接投资为250亿,间接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为350亿,占引进外资总数的60%。短期外资进入的渠道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二是证券的自由交易,三是外国的投资基金会,四是政府的对外债券筹资,上届政府就发了300亿可直接兑换美元的政府债券,由于短期主券比重很大,形势稍有动荡,外资就变现抽走。比如,1994年因总统候选人被刺,一天之内就抽走100亿美元。1995年初,比索贬值,大量的短期国债就急于兑换成美元汇出,而墨仅有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很快就出现支付危机。由此看来,墨西哥金融危机与引进外资中主要是大量的外国证券投资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在这次调整经济的措施中,似乎没有对待外资的举措。此次记墨,我们在其财政部事务司和工商部外资司提出这个问题。

财政部事务司的官员说,1987年墨西哥曾发生过证券市场的危机,主要是经纪人操作上滥用信用的问题,仅两个多月证券市场总损失价值近50%。为避免再出现这类证券市场管理上的问题,我们对证券管理提出一系列的法规,并汇编成书。1995年金融危机后,还没有提出对证券管理作出新的修改。墨工商部外资司国际事务处的处长对加强证券市场的外资管理似乎不以为然。他说,自1992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投机行为增强,对于金融开放的国家,如英国、瑞士、意大利等,都受到损伤,墨是1994年末的受害者之一。这说明了全球金融体制的脆弱性。正因为墨出现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进行了救援。危机尽管与证券投资有关,但政府没进行控制,将来也不会加以控制。因为这是全球性的,要各国共同努力。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优先鼓励生产性的直接投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外资司司长助理补充说,墨西哥对外资证券投资没有任何约束,完全是在金融市场上自由进行,只须登记一下,没什么法规来管理。

三、从墨西哥经济波折中的几点启示

我们在墨考察期间,通过访问、参观、市场实地调查,参加我在墨各种机构安排的一些活动,对比中墨经济改革与发展异同,对以下几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1、要处理好基础产业与金融业的关系,注重实实在在的效益。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没有一批有效益的大型企业,仅靠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炒作,尽管有时会有很高的短期回报率,但不能真正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在加快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有时会因改革出现急速膨胀,政府应当稳住其发展节奏,规范行为,防止出现大的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更应谨慎,要有周密的安排。

2、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据我驻墨大使馆反映,在墨西哥的中国企业很少,曾来投资的几家企业或是没活干,或是已撤回。在外资企业投资最多的边境城市蒂华纳,我总领事馆反映中国曾有过几家中小企业来投资,但都不成功。我们看到,墨现在市场比较萧条,商店虽不少,但顾客很少。很我商品压价出售。尤其是服装,在一家西服店,我们看到,一套西服才200比索,相当于260元人民币,这是因为市场购买力大幅下降所致。在总统府门前,我们还看到近千名工人游行示威。因此,尽管中国有一些企业想来墨投资或搞贸易,但无法付诸实施。墨西哥于1993年修订了《外资法》,对引进外资提供了很多法律上的保证,90年代后开放度已很高,对外商投资的政策更为优惠,开放的领域相当多,在投资开发区硬件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没有一个稳定、健康地发展环境,就没有了外资最感兴趣的市场条件,因此,也就不能真正稳住并发挥外商投资的作用。

3、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对外资的依赖上,这是从墨西哥经济波折中得到另一个教训。据考察,墨前两届政府创造的经济繁荣,基础是不牢靠的。墨1990年的GNP增长率为45%,1994年为35%,但其外债累计达到1400亿美元,国际贸易巨额逆差,国际储备一直在下降,要靠外资来支撑,这太危险了。比索高估,早应调整,却一直因为政治的原因没有实行贬值。前两年由于北美贸易自由区的谈判,使墨西哥成为全球的投资热点,尤其成为金融资本急于抢滩的宝地,这些都掩盖了墨西哥经济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上正在崛起的大国,引起国际资本关注是必然的,但我们一定要形成我们自己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要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本积累来发展经济。对外商投资仍应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基本方针。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资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仍需要管理,当然这种管理是多方面的。证券市场本身需要按行业要求进行管理,国家对证券业要有法律的、行政的管理办法,对外资进行国内证券市场更要有管理。这种管理不是干预证券市场的自由交易,而是规范这种交易的秩序和规则。具有强大实力和投机星很强的国际短期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发展中国家要有一个准入的时间安排,不能在国内证券市场初期阶段,让其大举进入。更不能任其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炒作,操纵市场,从中牟取暴利。墨西哥对国外证券商的完全放任,对我们讲是一个教训,而不是成功的经验。退一步讲,中国如果出现类似墨西哥这样的金融危机,很难指望更不能依赖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组织,因此,我们要更加慎重。




就引进外资诸问题答人民日报记者

(1995年10月)


近年来,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迅速放扩大,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引进外资战略,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日前,人民日报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曾对各国引进外资战略问题作了长期研究的李晓西博士,下面是李博士对有关问题的回答。

一、积极有效地引进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开放具有多方面的内容,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我国整个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3年底,我国已实际引进外资达1252亿美元,有力地缓解了我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但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引进了我国急需的巨额资金,同时还在于其巨额资金背后所蕴涵的对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概括地说,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引进外资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弥补了国内储蓄与投资、创汇与用汇的缺口,缓解了建设资金的不足,促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是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机器设备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使我国产品迅速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拓宽了国内外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出口,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四是兴办了一批三资企业,解决了我国1000万以上劳动力的就业,既增加了我国国民收入,又减轻了就业压力。

在推动改革开放方面,引进和利用外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经济运行中的国际惯例,引进了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经济和微观运营机制;三资企业的成长、壮大,对我国的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外贸外汇体制以及整个市场运行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法制建设;还有助于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的生产分工,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而保障了我国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条件下偿还外债能力的不断增强。此外,由于经济优先已成为当今世界影响国家关系的主导因素,因而通过引进外资,把投资国的经济利益与中国的经济发展联结在一起,使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路线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进而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

二、建国以来我国引进外资战略的实践与问题

在50年代,我国主要是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前苏联分别于1950年和1955年,以1—3%的利息向我贷款3亿和23亿美元。利用这两批贷款,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一大批成套设备,建立了冶金、机械、汽车、石油、煤炭、电力等149个重点基础项目(另有东欧国家7项,共计156项)。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60年代,我国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方式,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引进了价值3亿多美元的成套设备,但由于科技落后和资金不足,加上“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引进的资金和设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70年代,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较前有所扩大,截至1978年,先后两次贷款30亿和73亿美元引进大型设备。但由于投资规模超过当时的国力,因而一些项目被迫下马或调整。从上述回顾中可以看出,在前30年,主要是间接引进,借钱买设备。借来的钱绝大多数属于利率高、还期短的商业贷款,主要投在重工业上,因此,它对经济发展虽然起了较大作用,但引进的成本过大,不仅宏观经济效益潜在损失不小,而且相当一批项目微观效益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引进外资战略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为基础,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和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1年底,我国实际引进外资达800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占2/3,外商直接投资占1/3。对外借款主要用在加强国民经济瓶颈产业,在能源、交通、煤炭、化工等工业方面完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填补了国内生产的某些空白,扩大了我国的出口和对外贸易,推动了市场竞争,对我国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记者:这一阶段我国的引进外资战略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请问,在引进外资的实践中是否也存在着一些亟等解决的问题?

李:我认为,这一阶段的引进外资工作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这是因为,在没有把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性的调节手段之前,在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之前,我们很难把握什么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其认识或计划往往与实际有相当大的偏离。对外资向基础产业投资的控制或价格管制,使急需发展的一些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大量的外资。而转轨中市场供求的急剧变化,一些产业由长线成为短线,也有的从短线变成长线,使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本身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其次,利用什么样的外资投向哪种类型的产业,在转轨中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因此,一些项目从微观上看有一定效益,但从宏观上看,以现在的观点看,就没有了效益,或不值得利用长期优惠贷款。再有,计划导向与利润导向往往不一致,使政府对经济转轨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矛盾之中。急需发展的产业,发展不起来;要控制的产业,却总成为投资的热点。这些现象说明,在市场导向没有真正明确之前,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样的道理,在没有明确还债主体的情况下,多渠道借款就成为难以控制的多窗口“滥借”,用债效益就难以真正得到提高。

三、确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引进外资战略

我国现阶段引进外资战略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作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这种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引进外资战略,其内涵就是: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中心,以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进程为目标,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和外资。它主要包含四层意思:(1)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外资。所谓“积极”就是要敢于大力引进和利用外资;所谓“合理”就是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投资结构,以不断提高引进、利用、外资的质量;所谓“有效”,就是要善于引进和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既积极合理又有效,就能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又防止我国出现偿还外债的危机,防止不法外商企业侵犯我国的经济主权。(2)引进外资要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防止把外债作为弥补财政困难和国际收支失衡的经常性手段,防止把大量外资用于非生产性项目。(3)引进外资为我国经济市场化、法制化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国外资金的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引进经济运行中的国际惯例,引进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引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改革的宏观管理经验和微观运营机制,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快经济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强对引进外资和三资企业的依法管理,以有效防止各地在引进外资方面政策的不统一现象和一些不法外商企业的不法行为,从而带动我国整个经济管理向法制化方向的转变。(4)引进外资为推进我国经济实现国际化服务。引进外资没有出口导向战略相配合是不行的,因为只有扩大出口才能解决在高速发展中的还债问题。许多国家的经验已表明,用控制进口办法,如拉美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来解决债务问题,其结果是既没发挥外资的作用,又导致了本国经济的不振。可以说,引进外资战略必须与外贸战略相协调,没有正确的外贸战略,就不可能有理想的引资效果。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重要的,但仅此也还不够。因为外向型经济强调更多的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而没有强调国内经济的一体化,没有涉及到资本的双向流动问题,没有涉及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因此,面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的新形势,把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国际化的目标纳入到引进外资新战略中去是完全有必要的。

四、当前引进外资实践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在引进外资中能否以市场导向为主”一直有不同看法,你有什么看法?

答: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为主的原则,高度重视市场导向的作用。因为,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看,你想让外商去投资的产业,可能没能形成投资热潮;而你一直想限制的行业或产品,却在不断地扩张。究其原因,就是外商主要是从利润角度来决定投资方向的,而不是按我们的产业政策来决定投资的。如果我们的产业政策与市场导向一致,外商投资既有利又安全,他自然乐意为之;但如果二者不一致,外商在确保政策风险不大的情况下,还是要去追逐利润的。所谓市场导向,在这里就是什么行业、什么产品赚钱就投资什么。

2、在引进外资中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同时,是否还需要加强对引进外资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呢?

答:承认市场导向对引进外资的重要作用,不仅没有否认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作用,相反,正因为我们把市场调节作为配置外资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所以,加强对引进外资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就更显得重要。但这种宏观管理,主要应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进行,即主要用间接调控方式来解决。当前,应加强对引进外资的统计和监控,加强对政府引进外债使用方向及其效益的管理,加强通过引进方式和债务结构的管理,要以高度的警惕性来预测和防止可能出现的债务危机。要克服目前重审批、轻管理的问题,要根据新情况制定新的项目审批办法、评估办法和监督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引进和利用外资中的法律、法规,既要抓紧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完善,又要抓紧制定一批新的法律、法规,为依法管理引进外资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市场中介组织建设,为对引进外资实现宏观间接管理提供方便。

当然,为了更好地把握对引进外资实行宏观间接调控的力度,我认为在政策应当对政府引资与非政府引资作出必要的区别。对民间的直接引进外资,要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基础上,加强宏观管理,依法监督其明确债务关系和还债责任;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中外合资或其它引进外资方式,要在明确产权关系和保护国有资产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管理,必要时可通过有关部门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在间接引进外资中,要对不同的借债主体实行区别管理政策,凡政府引进的,要切实加强管理,进行直接的控制,不能不顾总体还债能力和国家经济总体平衡,只从微观效益出发,大举借债;对政府担保的项目,也要严格把关;对非国有企业自负风险引进的外资,可以相对放宽,但也必须加强依法管理。

3、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迅猛扩大,实践向我们提出了“对外商的优惠政策还要不要坚持下去”的问题。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应如何看待?

答:在引进外资的初期,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曾有过相当大的作用,但到了今天,对三资企业按国民待遇对待已成为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共同呼声。不仅没有享受到此类优惠政策的企业有意见而且享有受到了优惠政策的企业也提出宁愿有一个平等竞争市场环境而不要优惠政策的要求。显然,直接引进外资中的优惠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倾斜政策逐步向国民待遇转变,将成为我国转轨时期引进外资的一大特点。今后吸引外资应当主要靠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靠健全的法制和高效的管理,靠有吸引力的市场,而不再是靠政策优惠。对企业的优惠将不是由财政来提供,而应由市场来提供。只有按照市场需求来投资、生产,才能得到更多的盈利。对外商投资产品,应逐步实现向“国民待遇”的过渡。在此过渡阶段,应考虑不再向三资企业提供新的优惠政策,条件许可(主要指国际社会理解、外商按受)、影响不大的一些优惠政策可酌情取消,但要格外慎重。要妥善地缩小对外资实现“优惠待遇”的范围,妥善“优惠政策”与“国民待遇”的消长关系。

4、早在7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老企业改造问题,到了8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就开始利用外资来进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当时人们称之为“嫁接改造”。现在,各地又出现了“国有企业利用存量资产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的做法。对此,应当如何看待?

答:国有企业利用存量资产吸收外商投资,作为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扩大开放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有多种不同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将部分国有存量资产评估后作为中方的股份,与外商合资;二是将部分国有存量资产出售给外方,以外方投入的资金改造企业。早期主要是第一种形式为多,而现在则是第二种形式在增多。从各地实践来看,这种引进外资的方式对于促进国有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机制改革,确实具有很大的意义。

5、根据当前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情况看,国有企业利用存量资产吸收外资这种形式是否存在着一些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

答:是这样。对国有企业利用存量资产吸收外资这种形式,要使其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必须存利除弊,积极稳妥地推进,使其健康发展。我认为,目前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在认识上和政策上加以解决:

第一,关于外商参股比例问题。对此,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区别不同的情况。不向外商开放,不能直接引进外资的产业,不存在外商参股比例问题。对那些真正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属中央政府掌握的大中央型企业,应保证国家控股或拥有调控权。现在的问题是要把范围具体化、明确化,国家将负有更大责任,帮助和支持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要使有关部门更加明确政策界限,更好地执行中央的政策。在地方的国有中小企业以及其他地方企业,除其中一部分不宜于外商参与经营外,应允许外商参股。对外商控股的合资企业,应按国家规定,进行审批。具体企业的中外资持股比例,应由中外双方通过谈判来商定,并报有关部门。总之,对外商参股比例问题,一方面要保证国家经济主权不被外资控制,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主权的真正实现。政策应在这两方面寻找一个好的结合点。事实上,世界各国对外商的产业都是有管理、有限制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种管理。

第二,国有存量资产的评估问题。评估国有资产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问题,少数企业为了合资而搞突击性评估效果并不好,会使评估质量无法保证。必须由有资格的主估机构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评估;同时,评估国有资产存量务须做到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能缩小。为此,一定要按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办法进行评估,要把存量资产的购进价值与合资后的可贡献性结合起来分析。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土地价值,这是最大的国有存量资产。对土地参与合资的企业,其合同期限长短实际上意味着土地价值能否在首期的动态变化中得到实现。对土地没有参与合资的企业,土地使用费的收取也要持动态的发展观点,使用费应随土地增而调整和提高。无形资产的评估也要给予高度重视。有些外商利用我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海外上市,这本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我们这方面如何争取相应权益。我们必须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中产权评估和交易的规则,切实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三,资金到位问题。在合资中,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往往是一次性一步到位,而外商资金则往往分几次才能到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我认为,资金到位应遵守平等合作的原则,中方在与外商签合同时,应要求外方在同一出资期限内同比例地注入资金。但这里要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项目与资金的关系。在单个企业与外资合资中,往往已有项目,但缺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应要求外方按合同及时注入资金。若是多个企业与外商合资,由于正在调整企业和产品,在没有或正在筹划项目过程中,可以允许外商按中方要求的时间(指超过合同时间的情况)注入资金。因为在没有项目的情况下,外资到来后,将在没有发挥生产性作用的情况下就参与分红,这对中方压力很大。当然,中方应尽快地搞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尽快利用和发挥外资的作用。二是要处理好单项条件平等与整体合资平等互利的关系。由于中外合资中,中方企业有许多历史包袱要求外商给予理解和帮助。因此,中外双方在谈判中,往往要从整体上做到平等互利,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点上的平等,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来考察外商的资金到位问题,要对外商推迟资金到位问题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当然,这里要防止少数谈判人员为个人谋私利而使外资不能及时到位问题的发生。三是要区别出售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和合资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两种情况,前者不仅仅是个资金到位问题,而是“买东西要交钱”的问题。此时,外资必须按规定及时出资,要限制先收购、再上市、后支付这种运作方式。




认为1994年外汇占款主要来源于外资是一种误解

(1995年10月)


1994年来华投资的外资达337亿,外债达120亿,因此,有人认为外资流入并通过外汇占款扩张对通货膨胀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分析是以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有重大影响而外资是外汇占款主要来源为前提的,但这个前提本身是有问题的。退一步,即使是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有重大影响,也不能由此推出外资对通货膨胀有重大影响,因为,资本项目的结汇是很小的。

让我们看看外汇占款来源结构。从结汇收支表上看,1994年4月到1994年12月,贸易结汇造成的外汇占款为207亿,占4月于12月结售汇差额的60%;非贸易结汇造成的外汇占款为90亿,占结售汇差额的27%;资本收入结汇造成的外汇占款为26亿,占8%;其它收支为17亿,占5%。由此可见,去年造成外汇占款的主要因素还是贸易结汇。资本收入有影响,但不是主要的,资本项目中的短期投机资本即“热线”来华套汇套利对通货膨胀影响,更不能认为是主要的。

今年(1995)年初有人对此作了较有说服力的分析。他认为,不少人从国际收支角度,认为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源于大量国际资本,其中还有国际热线来套利,并推动人民币升值汇差。但实际不是这样。银行结售汇是对实际发生外汇买卖行为的外汇收支活动的现金流量统计,是影响储备的量,国际收支统计则不但包括此项,还包括实物流量统计,因此,有些国际收支行为,不影响储备。其次,外资企业保有外汇帐户,不进入银行间结汇,外商进口中不少是实物的投资品,不用购汇支付,1994年前10个月海关统计外商企业实物投资的设备进口为157亿美元,这部分进入国际收支资金流入账,但为平衡项目又被海关计入经常项目的进口支出,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中这部分资本不会增加国内的外汇供给。由于三资企业不参与银行间的结售汇,因此,其投资中设备进口部分缩小了贸易项目的顺差规模,放大了资本项目实际贡献能力。还有,现在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可以不结汇,保留外汇账户,因此,这部分不影响外汇储备量。(管涛文〖中国外汇储备何以涨势强劲〗【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1月9日)

当然,外资来华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还是有的,但也是小量的、间接的。比如,据【金融时报】年初的一则消息说,去年底,已有109家外资银行来华设营业性机构,100家已运行。其中经这些外资银行造成的净流入58亿美元,主要是贷给外资企业。显然,这些外汇中一部分将成为外汇占款的资金来源。而由此发出的人民币,用于了外资企业的投资和贸易。可见结售汇是间接产生了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是贸易结汇中混入了资本项目,去年贸易结汇率在85%以上,高于往年约10个百分点。因此,外资的影响,可能比实际统计的数字要大一些。正因为此,外管局今年初开会才要求防止资本性收付混入经常项目下结售汇,汇给国内银行外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办理结汇。(【金融时报】95年1月20日消息)但既使如此,这种影响在通货膨胀成因中,还是很小的。




谈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中的辩证关系

(1997年1月)


199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这是对近几年来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经验的高度总结,是我们进一步搞好引进外资工作的指导方针。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含义深刻。

一、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含义。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继续利用外资,否则谈不上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二是要在利用外资中防患除弊,否则也谈不上提高水平。这两方面,按辩证法说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一个方面。只引进,不管理;或者只管理,不引进,都是不正确的。正如中央领导同志讲的:我们既要充分看到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避免外商投资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更多地利用外资,也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自己。“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与我们前两年经常强调的“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完全一致的。“积极”者,强调了要继续引进和利用外资;“合理、有效”者,强调了要在利用外资中防患除弊。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资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不仅是中西部地区和基础产业需要,东部沿海地区也仍然需要引进和利用外资。正因为如此,引进和利用外资仍然是主导方面,是首先要肯定的。否则,对外开放总战略就失去了一大重要内容。但另一方面,若不考虑引进外资的负面影响,不加强管理,引进外资就会弊病丛生,甚至导致关门。因此,要把引进外资的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显然,“提高引进外资水平”,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另一种说法,更概括的说法。可以说,中国引进外资的大政策是稳定的,成熟的。

今年围绕引进和利用外资,出现的较大争论。从年初到岁末,这场争论此起彼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现在看来,这场争论并没影响引进外资的工作,而是使人们对引进外资正反两方面及其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因此,可以说,现在强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是对利用外资中正反作用对立统一关系的正确判断,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有价值的总结。

二、 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正面作用是什么呢?

引进和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从1979年到1995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协议项目近26万个,外商实际投入资金1332亿美元。近三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商投资第二大国,今年引进外资预计400亿美元,同比增长5.8%。外商向基础和中西部投资增多,引进外资总体上效果是好的。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1、外资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八五时期,外商实际投入金额相当于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8%,其中1995年为16%。在沿海省份,比重更高。广东达35%,福建达51.6%。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占全国工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2.1%提高到1995年的14.5%。现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1700万。2、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外资,推动了我国机械、电子、汽车、化工、轻工、纺织、建材、医药、食品等许多行业的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3、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469亿美元,是1990年的6倍,与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2.6%增加到31.5%。外商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93.6%,其中机电产品206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47%,优化了我国外贸商品的出口结构。4、促进了大陆与港、澳、台的经济关系。17年,港澳台投资占协议金额的68.4%,实际投入金额的68.8%。这些投资使各方受益,促进了祖国经济发展,有助于港澳台经济的繁荣,对香港、澳门的和平过渡,对祖国统一大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引进和利用外资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什么呢?

现在大家讲得最多的是一个问题是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形成的压力问题。近年来,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不断增加,外商独资、控股企业增加,跨国公司来华目的是占领中国的市场。近两年来,跨国公司的产品以各种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其中某些行业,关键产品和潜力大的产品市场情况尤为突出,对国外著名品牌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反映最大。国外著名品牌产品大量涌入,使国内不少名牌产品步履艰难,甚至被挤垮;个别外商控股、收购和炒卖国有企业,引起各方关注。因此,有不少同志提出,要防止进来一个,挤垮几个;进引一批,打倒一片。其次的问题有:部分地区吸收外商投资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引导。有些地方为争项目,降低我方合资条件,或缺乏严格的项目审查,或忽视后期管理和服务。还有不少同志强调这样一个问题:全资过程中,低估国有资产,国家税收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发展下去,可能出现大的损失。

上面分析了引进外资中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我们对引进外资整体的初步认识。现在,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一下这两方面的关系,,看什么是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四、如何提高引进外资的水平呢?

1、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完善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规定哪些领域和行业允许和放宽外商进入,哪些领域和行业要做出必要的限制,对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外资进入的领导和参与程度,以及对外资控股和收购国有企业的审批权限,进一步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和必要的调整。要鼓励外商投向基础产业,投向新技术产业,投向中西部地区。今年已开始在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两地试办中外合资外贸企业,对这件事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权衡利弊得失,然后再行推广。

2、重视跨国大公司的投资。近年来国际上有信誉的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它们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网络广,管理水平高,有利于我们提高利用外资成效。针对外国大公司力求控制中国市场,不愿转让关键技术等特点,要制定趋利避害的对策,保持我国经济的独立性。

3、支持内资工业增强竞争实力。从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支持内资企业发展,要解决合资企业增资扩股时中方资金不足问题;要允许有实力的内资企业去境外上市,支持大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鼓励有效益的大企实行债务重组和兼并收购;要保护国内名牌产品,要运用国际经贸协定中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款,有选择地保护国内幼稚工业等。总之,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有力的改革与政策措施,支持国内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实力和竞争力。

4、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依法监督。吸引外商投资,不能再依靠税收政策优惠,而要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要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监督,重点抓好合同履约、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税收征管等工作,以保护我方合法权益。我国现行利用外资的几个基本法律,是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需要根据形势发展的新情况,抓紧修订完善,这是提高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保障。




外资不是“虎”

(1997年1月)


以下是答《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问。

问:1996年我国引进外商投资达400亿美元,这个规模是否太大?您对此有什么评价?

答:首先要承认这是一种市场调节的结果,你有吸引力,发展前景看好,有较好的投资环境,外商才会来。你不可能去事先计划外商投资的规模。很多人都担心1996年外资会下降,结果又出人意料的增长了。应当说,这是我国引进外资政策继续发挥作用取得的可喜成果,是一件好事。规模是否太大了?我认为要具体分析,我国居民存款确实有4万多亿,但其中结构是复杂的。有一部分是个体经营者的经营性存款,这部分已存在于生产或流通领域,不存在可用于投资的问题。一部分是利息转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公款私存。如果再加上我国银行贷款质量的历史问题,真正能用于投资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外汇储备虽然大,但大部分是不能动的。近两年,已动用了几十亿的外汇转存,投放在经济活动中,主要用于流动资金短期贷款。用外汇储备进行中长期投资,这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至于说外资过多使人民币配套资金短缺,这问题我们不用担心,应让外商自己考虑,外商来投资,但贷不到人民币或合作伙伴贷不到人民币,你还来不来?你有办法筹资,你就来。政府该如何调控就如何调控。不负担什么责任。当然,对货币发行的流通量会有通盘考虑。事实上,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资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不仅是中西部地区和基础产业(尤其是农业和电力),东部沿海地区也仍然需要引进和利用外资。最后,还要看到,国际资本的变化是很快的,我们利用外资有一个时机问题。我们不要错过时机,那怕自己现在条件还差点。

问:如果继续有这样大的规模外资进入中国,那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很多人都在讨论“保护民族工业”问题,您是否同意“民族工业”这样的提法?

答:今天,由于外商进入中国市场,也对民族工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时代不同了,中国与当年也不同了。这是我们判断问题的基本前提。民族工业的提法,作为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呼声,没有什么不对,甚至是积极的,有助于鼓舞民众尤其是企业家的奋发图强精神。但作为政府的政策用语,我认为要特别慎重。具体讲:在引进外资中,港台资本占到70%,现在政策是视同外资。那他们到底算外国资本还是民族工业?如果算民族工业,那么我们对外资占领国内市场要重新估价,其比例和影响可能大为下降。如果不算民族工业,在政治上如何解释?有台商提出,把台资不作为民族资本,是不是搞台独?因此,这个问题要慎重。二是合资企业中有国内企业的股份,有的是中方控股,有的是外方控股,这些企业以什么来算,是民族工业还是外资企业?是以股份大小、还是也以人力资本大小来划界?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第三个问题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问,到底什么是民族工业?为什么以前称他们的工业为民族工业,现有政策是否要有变化?最后一个问题是来自国外舆论界,他们中一些人别有用心地把我们讲民族工业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认为是不符合当今国际化的历史趋势的提法。因此我认为,政府要慎用此词,建议采用“内资工业”一词,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问:不论外资规模大小,归根到底是外资对我国经济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有益作用大,规模大点就好。如果负面作用大,规模大就问题多。请您对外资对我国经济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好吗?

答:这确实是分析规模大小的前提。我们为什么要大量引进外资呢?因为引进和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从1979年到1996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协议项目超过28万个,外商实际投入资金超1600亿美元,近三年,成为吸收外商投资第二大国。去年引进外资预计400亿美元,同比增长5.8%,外商向基础和中西部投资增多,引进外资总体上效果是好的。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1、外资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八五时期,外商实际投入金额相当于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8%,其中1995年为16%。在沿海省份,比重更高广东达35%,福建达51.6%。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占全国工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2.1%提高到1995年的14.5%。现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1700万。从1986年到1995年达到550亿。2.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外资,推动了我国机械、电子、汽车、化工、轻工、纺织、建材、医药、食品等许多行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提高。3、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469亿美元,是1990年的6倍,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2.6%增加到31.5%。外商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93.6%。其中机电产品206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的47%。因此,是优化了我国外贸商品的出口结构。4、促进了两岸三地经贸往来。来大陆的港澳台投资占协议金额的68.4%,实际投入金额的 68.8%。这些投资使各方受益,促进了祖国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港澳台繁荣。经贸关系的发展,对香港、奥门和科过渡,对祖国统一大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你认为引进外资有没有负责影响?具体是什么?

答:当然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形成的压力问题。近年来,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不断增加,外商独资、控股企业增多,这些对我们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渠道是有利的。但跨国公司来华目的是占领中国的市场。近两年来,跨国公司的产品以各种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其中某些行业、某些潜力大的产品市场反映最大,国外著名品牌占有市场率高的产品市场反映最大,国外著名品牌产品大量涌入,使国内不少名牌产品步履艰难,甚至被挤垮;个别外商控股、收购和炒卖国有企业,引起各方关注。因此,有不少同志提出,要防止进一来一个,挤垮几个;引进一批,打倒一片。其次的问题有:部分地区吸收外商投资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引导。有些地方为争项目,降低我方合资条件,或缺乏严格的项目审查,或忽视后期管理和服务,还有不少同志强调这样一个问题:合资过程中,低估国有资产,国家税收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发展下去,可能出现大的损失。

问:您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了引进外资,那么,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答:我认为,外资对中国经济积极的作用是主导的方面,我想就去年争论最大的两个问题作重点讨论。一是中国国内市场到底外商占了多少从总量上看,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产值6403亿元,其中内销产值3895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企业内销产值的7.9%。如果只计算外方股权相应的部分,这一比例大约只有3.4%。这就是说,我国内市场份额中,外商所占并没有我们感觉的那么大。由于消费品中的外商产品比重较大,因此,我们感到到处都是外商产品,这是不奇怪的。当然,现在外资还是一个扩大的势头,会不会有一天完全占领了我国市场,我认为决无此可能。只要放开中国企业家的手脚,二十年后,中国市场,必然仍是中国人的天下。台湾当年经济中殖民化倾向已相当严重,但发展到今天,很少有人再去讲台湾经济是殖民经济了。有所失将有所得。靠政府保护不如靠企业家自我保护,搞好企业改革,发展各种形式经济,中国人的竞争力就会显示出来,这在全世界是公认的。二是关于是否引进了先进技术的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利用外资对引进新技术收效不大。这个判断,如果是从预期与实际相比,可能是成立的。我们曾对引进新技术有很高的预期。另一方面,我也不同意过低地评价这方面的成绩。据我了解,有以下一些原因会使我们对此评价过低:一是对新技术的理解面太窄。如果只认为当代最前沿的技术是新技术,那么,这种大量引进新技术肯定是困难的。如果认为中国没有的技术就是新技术,引进先进技术的数量就大增了。二是单从我国外贸部门统计的引进新技术数量来评价,结论也会偏低。因为,外贸部门对先进技术统计是与税收优惠相联系的,是非常严格的,因此,肯定是低估的。三是引进新技术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现在统计多是看先进设备部分,而先进设备只是先进技术的一种固化形态。因此,对是否引进了先进技术要具体分析。引进、消化、吸引先进技术,要看我们努力的程度。有些合资企业反映,他们成功地引进了先进技术。他们的经验是,不能只要求外方提供技术,自己不努力去争取学到技术,外方对真正可靠的合作者,才愿意提供先进技术。日本人有一名言:新技术与其说是传进来的,不如说是连偷带拿学会的。我亦认为,外国人与封建行会师傅的保守劲差不多,但有心的徒弟是挡不住的。还要看到,正在改革之中的国有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上,还会受到体制自身阻力。体制如果不能提供一种强大的引进技术的动力和责任感,很难想象会有成功的引进。第四、先进技术引进往往需要若干年,因此,要从全过程来判断是否引进了新技术,不要太早下结论。

问:面对外企大举占领中国市场,政府是否对内资企业保护?

答:是的。应当保护。但要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办法,来扶植和保护内资企业,前不久看到一则消息,一家很有业绩的内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居首位,创造了中国的名牌,这既引起公众的赞扬,也成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一些外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据说有的外资企业宁肯亏本三年也要把这家企业竞争下去。不能眼看着国内名牌产品被挤垮,怎么办?政府能否提供什么保护?我的看法是,政府应当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规则,制定有关的法规,保护和支持这类企业。比如“反倾销”就是一个很好的武器。如果一家企业要用亏本三年办法来挤垮别的企业,就是明白无误的倾销。按关贸总协定,低于成本出售产品,就构成倾销的主要内容。因此,不妨调查一下,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是真的,要运用法律武器,对其进行反倾销制制裁。这是动作国际通用的规则保护正当竞争。这方面可运用的武器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对1997年引进外资的评价与感想

(1998年1月)


基本情况:1997年前10个月,我批准外资企业16875个,比1996年同期下降17.3%;合同外资额439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下降28.9%;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19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增长26.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399.95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下降3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55.98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增长8.27%。

特点:香港仍是外资的主要来源;日本、欧盟、北美、东南亚投资额增长较均衡;外资投资的70%在第二产业上,但第一和第三产业投资有增加,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和中低档房地产项目所占比重上升;外商投资地区主要还在东部,但中西部地区比重略有上升;国内B股市场走势强劲,交易量持续增加;外商投资到位率提高,1997年达到90%以上,是最好的纪录;投资方式中外商独资企业明显增长,中外合资企业项目则在下降。

评价:1997年外资投资对我国经济建设继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的13.4%为外资,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5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8%,在1997年投资需求比往年有所下降情况下,这对稳定经济保持持续发展有良好的作用。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高于国有和集体。前三季度以外商投资为主的“其他经济”工业销售产值(现价)达119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分别比同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增速高出15%和6.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继续增长,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四成以上。1997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05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商于全国进出口增长幅度0.6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6.5%。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24.1亿美元,增长23.1%,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0.6%。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又以外商独资企业增幅最高,达32.8%;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533.4亿美元,增长6.8%,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4.2%,其中增幅最高的也是外商独资企业,为17.7%。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增加,1997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涉外税收(不包括海关关税和土地使用费),比上年同期增长53.2%,占全国工商税收收入的12.9%,其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

感想: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达到400亿,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势头。这个情况使我产生了四点感想。一是两年前我们认为外商投资对通货膨胀有很大影响,因为结汇使大量人民币流向社会,流向市场,使货币供给增大,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1997年结汇量仍不小,而通货膨胀根本不存在了。这说明外商投资造成通货膨胀的推测还是有问题。二是几年来,讨论能否用内资代替外资,因为内资比较大,存款多,外汇储备多,可否少利用点外资。从今年情况看,这也难。内资供求规律与外资供求规律不是完全一样的,资金运动背后存在着体制上的差别。这是问题的要害。1997年商业银行有钱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而反转入中央银行的情况,说明资金供给的紧与松很大程度不是来自货币政策,而是来自商业银行行为。外资经济圈中信用度较高与内资经营圈中信用度较低的矛盾,使我们看到了内资供求关系不仅仅是个数量,还有结构和体制问题。三是前几年担心外商投资企业在外汇使用上冲击国内外汇市场是不必要的。我们规定三资企业产品外销比重和自求外汇平衡看来不是很好的办法。1997年在允许外商自己持有部分外汇情况下,仍然是结汇大于售汇,增加了外汇储备,说明市场对外汇实现平衡有很大作用,说明外商尚没有也难构成外汇紧张的因素。四是过分强调外资排斥内资工业是不必要的。1997年内外资矛盾没有1996年那么尖锐,原因之一是外商与内资企业互补的作用、促进的作用已显示出来。总之,从1997年情况看,越来越看到市场调节对外资引进的作用,越来越感到如何在尊重市场调节基础上改进管理外资工作的必要性。

展望:以下列出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和实际两种金额,并提出对1998年的预计数。

1996年底,我曾预计1997年外商投资实际金额会达到300至400亿美元,现在看来,可能达到估计的上线,并可能略有突破。当时估计是用90年代以来协议金额与第二年实际金额的比例关系来推测的。我发现,一般实际金额为头年协议金额的40%左右。由此,得到一个低线为300亿,同时,将1995和1996两年实际金额取了个平均数,得到上线为400亿左右。这种估计方法,是经验与直感的结合。由于当年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都将对外商投资产生影响,而我们对大环境中发生突变的估计很差,因此,这种估计失误的可能性也不小。

对今年的预测同样是道难题。按1996年的办法,根据协议与实际的平均比例53%推算,1998年低为270亿左右,但由于1998年宏观形势还比较好,因此,我将低线仍定在300亿美元上,而1998年高线按1996和1997年的平均值仍能达到400亿。





国际金融震荡下的“与狼共舞”

(1998年11月)


▲今年国际金融震荡之剧烈,历史上从未有过。各国都为此付出了不同程度的代价,但也得到了可贵的经验教训。在金融震荡中,我们看到了“狼”的凶相,也看到了它的狼狈。

国际金融组织尤其是国际投资基金在这场持续一年多 、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今年年初我们在东南亚几个国家考察时,还看不出什么,人家反映也很正常,考察结果是这些国家的金融动荡原因在于内因,找不着什么外因。但8月14—28日在香港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世界末金融大战,终于让我们看到了“狼外婆”的尾巴。10月份后,风向明显变了,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了。原来大量基金在里面做怪,有组织有计划地打压当地货币,在基金背后,不但有银行和证券机构的支持,而且有媒体和政客的配合。幸而香港政府采取多种手段,打了个漂亮仗,加以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惊人爆发,使到处兴风作浪的对冲基金四面楚歌,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美国一些基金特别是著名的长期投资基金亏得一塌糊涂,迫使政府出面救私人基金,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

▲通过这一番折腾,强调金融管理的经济学家多起来了。原来大家都不敢说“狼外婆”,到哪里都说这是“国际规则”,金融自由化天经地义,谁反对谁就逆潮流。现在风向变了,连美国经济学家都觉得应该管管投资基金,不能放任了。贸易自由化并不表明金融完全应该自由化。发展中国家有权采取一定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如何管理投资基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提出对国际资本市场交易收税,交易量越大税就越重。纽约联储银行的总裁最近提出,不一定直接去管那些投资基金,只要控制它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就能解决问题,因为投资基金之所以能掀风作浪,关键是银行和大证券公司背后在给钱。

▲如何对待国际金融组织?要防大灰狼,但又不得不“与狼共舞”。一个国家,很难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说不需要资金了,如果外资大量抽走,这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很大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开放是我们经过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换来的基本国策。而坚持开放,就必须坚持引进外资,包括各种基金。与狼共舞,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选择,只不过要注意提防,别让狼咬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