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政策及金融体制
- 2005-11-19/
- 人浏览
货币政策要解放出来,为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
詹姆斯.托宾
关于货币政策及金融体制
(李晓西)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对国家的货币、信贷以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进一步讲,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的确切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途径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保罗·A·萨缪尔森 :《经济学》 (第十四版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年,第744页)
第一节 宏观经济理论中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与总供求均衡
货币政策对总供求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中央银行调控的货币供应量如
何影响总的产出的。这里有一个总需求与总供给框架中的货币政策作用通俗的图解:
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或出售有价证券 → 商业银行准备金下降 → 银行存款多倍下降 → 货币供给量下降 → 利率上升 → 投资、消费、净出口下降 → 总需求下降 → 实际GDP下降
反之,货币供应量上升 → 利率下降 → 投资、消费、净出口上升
→ 总需求上升 → 实际GDP上升
这张图是萨谬尔逊用来说明货币供应量增加怎样影响总需求,并对供给发生影响的,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图的意思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AD曲线右移至AD`位置,总供求均衡点由E到了E`。在AS曲线比较平缓的部分(也可称凯恩斯区间),货币扩张主要影响产量,对价格影响不大。在AS曲线接近垂直的部分(也可称为古典学派区间),货币扩张将主要提高价格和名义GDP,对于实际GDP影响很小。其内在机制是,货币扩张压低了市场利率,刺激了企业投资和消费者购买,总需求通过乘数作用扩张,使产量和价格水平提高。如果产量到了最大生产能力,货币再增加就不拉动产量而拉动价格,更多的货币追逐同量的产品。(请参看萨谬尔逊《经济学》第十四版(下册),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P-993页)
二、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的作用
IS-LM是反映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模型。IS曲线
是从投资与利率的关系(投资函数)、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储蓄函数)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储蓄等于投资)中推导出来的。IS曲线是反映财政政策效果的标识。LM曲线则是反映货币政策的作用的。LM曲线是使货币需求L和货币供应量M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轨迹。根据凯恩斯观点,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关系,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小,反之反是。因此,货币需求曲线L向下倾斜。但货币需求又与所得(即收入)成正比关系,即所得越高,货币需求越大,因此,相对于越来越高的收入,L曲线向上或向右推移。另一方面,按凯恩斯观点,货币供应量作为外生变量,不受利率影响,因此货币供应量为一垂直线M。这一垂直线与一系列货币需求曲线相交,即形成不同所得水平的贷币供求均衡点,并反映到利率与所得的图象上,形成了LM曲线。当投资、储蓄IS曲线和货币供求的LM曲线相交于均衡点O时,相应纵轴上可找到利率I,横轴上找到收入Y。这个图从外形上看,与马歇尔的供求决定均衡价格图示一样,但其经济含义则反映的是宏观经济。在IS-LM曲线中,IS可用于分析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影响程度,LM可用于分析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影响程度。利率和储蓄变化因于财政政策,而货币供给量变化因于货币政策。
现在需要分析一下,货币政策如何移动了LM曲线,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核心
指标--国民收入的。
请看下图:
在图中,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移动,这是因为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量增加必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图中,当货币供给量从M增加到M1时,LM曲线从LM右移到LM`。
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即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IS和
LM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变动货币供给量政策使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LM曲线斜率相同,IS曲线斜率不同。货币供给量增加量,IS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少;IS较平缓时,收入增加较多。这主要是从能不引致更多的投资来分析的。投资越多,国民收入越多。(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引致的国民收入增长越小;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些。(如高P-564页图)这主要是从货币需求受利率变动影响程度而言的。总之,货币供给量变动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如LM较陡时),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如IS较平坦)时,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如果货币供给量变动不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如LM较平坦时),并且利率的下降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如IS较陡)时,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注:本小节两张示意图,请参看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541页和 563页
三、货币供给乘数。 新存款与准备金增量之比叫做货币供给乘数。 准
备金是银行以手头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形式所持有的那部分资产。法律和联储条例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对它们的存款保持部分的准备金。这里是将准备金存量放大为总的M存量,不是指由投资或货币所诱发的产出增量(注意与财政开支乘数的区别)。一般情况下,货币供给乘数 = 1 / 法定准备金率。比如,法定准备金率为10%,那货币供给乘数就为1/0.1=10
例证:设有10000元存银行,银行按10%准备金留下1000元,其余9000元贷出,借款人会将此存入又一家银行,留下10%即900元后再贷出8100元,这样相关一连串银行都会按此办理,就多倍扩大了最初注入的准备金,最终增加了存款和M。其公式推导为:
10000+10000´(1-10%)+10000´(1-10%)² +10000´(1-10%)³ +……=10000´{1+9/10+(9/10)² +(9/10)³ +……}=10000´{1/(1-9/10)}=10000´1/0.1=100000
货币供给乘数揭示了银行如何创造货币的机理,整个银行系统能把最初增加的准备金变成多倍的新存款或银行货币。
第二节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与调控手段
一、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最终目标:大致有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样四个。但四个目标何为主,何为从?大约有这样两种选择思路:一是根据当时经济形势,什么问题突出,就将相关的目标放在主要位置上。比如,现在是失业问题最突出,就把“充分就业”目标放在主要位置上。一种是坚持把反通货膨胀和稳定币值作为第一目标。其思路是,币值稳定,才能有发展,才利于解决就业,才利于解决国际收支平衡。
中介目标:在实践中,西方一些主要国家把中介目标又细分为近、远期两套中介目标。在选择这些目标时,列出了若干条件。比如英国,在选择近期中介目标要达到四个条件:一是可观察性。二是与政策工具有统计数量上的密切、稳定关系,三是与远期中介目标有统计数量上的密切、稳定关系,四是便于区分受政策工具影响还是其它外在影响。选择远期目标条件与此相近。英格兰银行选了三个近期中介目标:货币基数,银行资产与负债,短期利率;三个远期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银行信用,长期利率。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是分近期和远期,情况与英国类似,但具体指标上有不同。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不分近期和远期中介目标,仅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德国也没分近期和远期中介目标,但它是以银行自由流动准备金、信用最大额度(实为存款准备金的另一角度)、中央银行货币等为中介目标。
尽管货币中介目标选择上有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利率为中心,一类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心的。前者是受凯恩斯学说影响的结果,后者则是受货币主义影响的结果。但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的中介目标具有单一性特点,或说具有排他性。
二、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与调控手段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除通常讲的三大工具外,各国还有自己的政策。比如,英国的特别存款、日本的窗口指导、加拿大的道义劝说等等,其中,也有带有一定行政性的贷款限额这类工具。
下面主要介绍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常用的三大调控手段。
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最有用的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证券(国库券和政府长期债券),央行便能降低或提高银行的准备金数量。买进政府证券意味着向银行系统注入了更多的准备金,卖出政府证券意味着收紧银根。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10%,出售10亿元的政府证券意味着使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减少100亿,购进10亿元的政府证券意味着使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100亿元。
2、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准备金主要指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最初是
为了保证商业银行支付和清算,以后才演变成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美国是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的国家。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想很快地改革货币供应量,可以改变准备金规定。做法就是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以减少能参与存款创造货币的数量。反之,如果央行想放松信贷条件,可以采取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办法。法定准备金及其比率,使央行能控制银行所创造的支票存款数量。通过规定较高的固定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央行能更好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应指出,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办法,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冲击力大,因此,央行不常用此办法。同时,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逐渐弱化,存款准备金率呈下降势头。
3、 再贴现。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
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在有些国家,中央银行不仅直接向私人银行贷款,也向非金融企业贷款。在美国,联邦储备不向非金融企业贷款,但通过所谓的贴现窗口向私人银行贷款。央行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央行直接规定的唯一利率。商业银行要比较再贴现率与其他市场利率的高低,以决定是否从贴现窗口借款。通常央行要对借款银行施加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数量限制,通过限制迫使银行采取成本更高的补救办法去满足央行所确定的法定准备金。经由贴现窗口的贷款等量地增加了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利用再贴现率升降,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对商业银行来讲,再贴现率降低意味着要从贴现窗口借更多的款,这就增加了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解除对商业银行贷款限制,也会扩大基础货币。相反,贴现率提高将减少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款,减小了基础货币的生成。再贴现率通常都保持在市场利率之下。再贴现率提高时,商业银行也相对提高贷款利率,因此,减少了货币供给。由于再贴现率可影响商业银行行为,间接影响了市场利率。再贴现率变化有时标志着政策变化,有时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再贴现不仅具有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而且具有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因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附录1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公开市场业务
1999年5月,我们访问了欧洲中央银行。欧元1月1日问世,这家以欧元为主的银行,将如何在欧元区11国中实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其货币政策有什么主要内容,是我们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现将他们提供的情况中极富有价值的公开市场业务部分简报如下: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the 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简称ESCB ),由欧洲中央银行(ECB)和欧盟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组成,由ECB的决策机构领导。ECB理事会负责拟定货币政策,并求助于成员国中央银行来执行。政策目标主要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在此前提下,支持欧盟的经济政策。ESCB的货币政策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和准备金制度。
公开市场业务。1、公开市场业务实施工具。主要有4种工具①主体再融资操作:为金融部门提供大半数的融资,对调控利率起关键作用。提供流动性业务,每星期进行一次,期限为两周,由各国央行分散执行,通过投标实施,有参与者条件和抵押资产的要求。②长期再融资操作:比例比较小,是利率的接受者。每月进行一次,3个月期限,其余与主体再融资规定基本相同。③微调反向操作:用以调节利率和资金流动情况,。它可以随时参与,期限无限制,可快速投标,可双向投标,其余大致同上。④结构性逆向交易:与微调反向操作相似,主要在调整金融机构的头寸结构。以上四种业务,中,都可以进行回购或买卖资产的正逆向交易。2、公开市场交易方式:①敞口交易。指ESCD在公开市场上直接买入或卖出合格金融资产,操作频率不规则,没有限定期限,通过双向投标进行,一般由各国央行分散执行,直接交易参与者无严格限制。②ESCB债务凭证的发行。发行目的是调整ESCB相对于金融部门的结构头寸。此凭证是ECB对持有人的债务,其转让没限制。发行无定期,通过投标发行,期限不超过12个月,由各国央行分散投标和清算。③外汇调期。由欧元与外币的即期和远期交易组成。ESCB在即期外汇市场上用外币购买(或出售)欧元,与此同时在未来一个确定的回购日期卖出(或买入)相同数量的欧元。频率、期限均不固定,通过快速投标和双向投标进行,由各国央行分散进行。④定期存单集合。ESCB可能会邀请成员国央行和有关机构一起投资于有回报的定期存单。定期存单只运用于吸收市场流动性(即卖出单子)的微调业务。存单有固定期限和固定利率,其利率按天计算单利,利息在到期日支付。3、支持公开市场操作的措施:①隔夜贷款保证金措施,指对参与此项目的参与者,当需要临时性流动资金贷款时,可以此保证金措施而获得隔夜贷款,参与者需要向所在国央行申请此资格,其中一个条件是要有资产抵押。②隔夜存款保证措施,指参与机构有在各国央行进行隔夜存款的便利,享有固定利率。4、公开市场操作程序。包括招标公告,参与机构准备和递交投标,投标分配程序,招标结果公告等环节。此外,还有一套清算的程序。5、公开市场操作中抵押资产的分级。公开市场操作中,抵押资产往往成为了交割对象。为此,要有一个与价格相关的质量评级。ESCB制定了两类标准,即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请看下表:
欧洲央行体系资产分级表
标准 |
一级资产 |
二级资产 |
资产类型 |
ECB债务凭证;其他可流 通债务工具 |
可流通债务工具;不可流通债务工具;在一个管制市场上交易的股票 |
清算程序 |
必须是以账簿形式集中于中央银行的工具或是满足ECB最低标准的国内服务设备(CSD) |
必须是能为将其列入二级资产的中央银行轻易得到的资产 |
发行者类型 |
ESCB;公共部门;私人部门; 国际和超国家机构 |
公共部门;私人部门 |
信用标准 |
其发行者或担保者必须是ECB认为是 财务安全的。 |
其发行者或担保者必须是被将将其列入二级资产的中央银行认为是财务安全的。 |
发行者或担保者 组织的范围 |
欧洲经济协定(EEA) |
欧元区 |
资产位置 |
欧元区 |
欧元区 |
货币 |
欧元 |
欧元 |
备注:跨国用途 |
是 |
是 |
资料来源:编改自《THE SINGLE MONETARY POLICY IN STAGE THREE》
Sep.1998 ECB
欧洲央行及其体系,虽然是一家新银行,但又是多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
国家银行基础上组建和运行的。因此,这家银行的货币政策,不仅是多年成功经验的反映,也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和大区域特点,很值得研究。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货币政策,只有信贷政策。资源配置是计划机制。“钱随物走”,“物”由行政确定的,资金供应自然也是由行政或说计划确定。传统体制下体现的是供给管理下的资金需求,与市场经济下的需求管理及其伴生物货币政策不是一回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情况发生了变化,旧的金融体制在向新的市场型金融体制演变,新旧体制在转轨中并存,出现了一些转轨中货币政策新特点。
一、转轨经济中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货币政策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双轨调节”。一方面是计划的直接控制办法,一方面是增加一些间接调控的办法。比如,现金发行管理和贷款规模管理,是转轨初期调控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其特点就是直接管理货币供应量。这套办法一直用到90年代。另一方面,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经济中的使用办法,也在采用。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计划的办法在弱化,间接的办法在强化,形成这样一种双轨并存,一轨渐弱,一轨渐强的格局,这是我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一个突出的特点。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多重有重”,即多重目标但有重点。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几种观点。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提出金融机构任务是“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这算是最早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此后,这种表述被作为货币政策双重目标的一种根据。在以后讨论中,涉及到这样几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单一目标,就是稳定币值。二是认为应为双重目标,既要稳定币值,还要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多重目标论。认为要避免单目标的片面性和双目标的局限性,应把稳定价格、促长经济、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通盘考虑,并在不同时候和条件下,突出不同的重点。争论多年,现在仍难有定论。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中央银行以稳定货币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但是,从现实看,由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在实际生活中也相当重要;在不同场合和文件中,货币政策目标也不是单一的。比如,国务院1994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显然,货币政策不仅是要保持货币稳定,而且要促进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并且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总之,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多重的、且首先是保持货币稳定。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变异性”。货币传导机制有组织系统,也有管理目标系统。从组织系统看,80年代初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初步形成,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其中金融机构是传导机构的关键。90年代以来,传导机制关键环节的金融机构,其系统复杂化,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等。从管理目标系统看,发展更快。80年代主要是有信贷政策链组成。而到了90年代,产生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系统。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操作目标主要是银行备付金和同业拆借利率,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并促进经济增长。对操作目标近期、中期选择,中央银行还有自己更具体的考虑。这里不再讨论。这里要强调的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情况复杂,正在改革之中,因此,传导中“变异现象”严重。比如,在从紧的货币政策时,金融机构以各种方式扩张信贷,以获取巨利,在1993年前后,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金融机构以各种方式收缩信贷,以减少风险,在1998年后,这种现象又成为普遍的现象。这种行为能普遍地出现,既有当事人个人的违规违法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
4、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企业,信用等级呈走低趋势。 现在金融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给国有企业贷款,存在“资金陷阱”问题。为什么?转轨中国有部门和国有企业面临种种困难,随改革深化,困难也在增加。国有企业还款难,还息难问题就更突出,更普遍。为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国家要求国有专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虽然《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和金融风险加大,迫使行政性干预有较大收剑,但以各种名义下来的政策性倾斜贷款,仍然不可能根本上杜绝。而且,越是大型企业,越是贷款大户,行政性干预就越难拒绝。其中,相当部分的企业用贷款去维持和解决生存问题,比如发工资,或者还欠款。这种情况使金融机构行为变异,也使货币政策效果很少达到预期目标。
二、转轨经济中货币政策手段
转轨经济中,货币政策是“两种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既有计划经济下的政策措施,也有市场经济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面,大体按这些政策工具发生作用的时间先后,一一列出。
1、现金发行管理。现金是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流通中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现金与存款货币共同构成了货币。货币供应分多个层次,其中M0指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投放现金主要通过储蓄提款、工资性现金支出、行政企业事业管理费支出和农副产品收购几条渠道。商业银行收回现金主要通过储蓄存款、商品销售后现金回笼、服务事业现金回笼和税收现金回笼。为保持币值稳定,控制现金投放是重要手段。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完成货币投放和回笼计划,控制现金不合理支出,加强对大额现金提取的监督,防止公款私存,提高现金回笼速度等,达到控制流通中现金数量的目标。
2、信贷计划。信贷计划是一定时期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数量框算和结构安排,其核心是贷款规模控制。长期以来,信贷计划以指令性方式下达,未经批准,不能突破贷款的限额。在转轨20年的多数时间里,这个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持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这作为一种行政性手段,不符合市场经济下需求管理的需要。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制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实行了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基础上的规模管理,并逐步再过渡到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信贷计划将走向指导性计划。
3、信贷政策。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调控,利用信贷政策进行结构调控这是中国特色。1979年以来,信贷政策是按照“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精神,重点支持农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这三条主线。主要有:产业信贷政策,支持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和储备,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信贷总规模的10%以上用于农业,支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300户重点大中型企业试行了《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加大了对国有大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纳入国家计划的竞争性、基础性重点建设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以及重点技术装备项目。除了对信贷资金投向指导外,信贷政策还包括信贷资金管理的一些内容,如对申请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贷款的条件规定及审批等。信贷政策将在改革中将会逐渐缩小范围,淡化其行政化色彩,成为货币政策中的补充性部分。
4、利率政策。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0)。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利率为官方利率,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存、贷款利率等;市场利率是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主要有同业拆借利率、国债二级市场利率等。利率由于没有市场化,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没有能真正发挥作用。利率在中国是政策工具,在西方是市场参数。在传统计划经济下,我国利率是按集中、低利、简单要求形成的。利率调整要经国务院批准,利率长期同国家银行规定,只有一种法定利率,利率管理权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档次少,利差小,。这种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余缺情况,客观上促成了一种地下黑市利率。例如,1993年后,金融机构存贷利率先后四次上调, 次下调,以调节货币供应量。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各种存款的最高利率和各种贷款的最低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拟定;国家专业银行总行具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进入市场的利率,由借贷双方议定。中国形成三个层次的利率,一是法定利率,二是有限度的浮动利率,三是市场利率。利率改革先是调整利率水平,二是调整利率结构,从1993年起,主要是进行利率机制的改革。
5、存款准备金。8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4年起,规定各专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需按比例缴存人民银行,缴存比例为:企业存款的20%,农村存款的25%,储蓄存款的40%;1985年,又统一规定为10%;1988年时,统一规定为13%。1998年,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为8%,并取消了备付金账户。准备金制度较有力地限制了专业银行贷款扩张能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形式与外国相同,但具体实施上有差异。①功能上的差异。我国中央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没有用于金融机构保证支付和日常清算资金的需要,而是由中央银行将这部分资金又用于发放再贷款,支持农副产品收购和某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政策性资金需要。因此,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起着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主要不是调控货币总量。②账户上的差异。从1985年到1998年这段时期内,我国不仅存在法定准备金账户,同时,还存在一个备付金账户。二者都是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由于法定准备金账户不能用于日常清算和现金投放或回笼,因此,人民银行规定各商业银行须在人民银行开一个备付金账户。商业银行处理银行间的资金清算、现金投入与回笼等业务,通过其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在人民银行存款”账户即备付金账户进行。根据需要,法定准备金账户与备付金账户可以互相划转。现已取消。
6、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
证券的交易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这个基本功能与西方国家是一样的。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是从外汇操作起步的。1988年以后,各地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或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到1996年,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累计净买入外汇923亿美元,净投放人民币7775亿元。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开办了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当年进行了50多次国债回购业务,总量40多亿元。公开市场操作虽然交易量很小,还起不到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作用,但为今后公开市场业务展开,迈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一步。公开市场业务是每天在进行中,与存款准备金、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较大灵活性;同时,由于贷款在货币供给中比重大大下降,外汇占款方式对基础货币投放影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债券资产越来越多,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再贴现。我国再贴现工具的作用与西方国家是大致相同的。但在转轨阶段,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很多自己的特点。 我国早在 1980年就试办了票据贴现业务,1985年全面推开,1986年中央银行正式开办了对商业银行贴进票据的再贴现业务。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了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累计收到金额为3900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226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办理再贴现1360亿元。商业票据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逐步成为重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业务往往成为对国有经济金融支持的工具,而不是对全社会各类企业提供同等金融服务的工具;在特定条件下,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成为解决银行提高贷款回收率、企业减少债务拖欠的手段。由于票据贴现规模和水平还小、还不高,更由于我国整体社会信用基础条件不好,票据市场发展缓慢,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国再贴现政策对调控基础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还不显著。
8、中央银行再贷款。与再贴现相似,这也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关系。这一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发放已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1995年后,中央银行再贷款操作,对冲外汇占款扩大的基础货币投放,起了很大作用。1995年到1997年,人民币外汇占款共增加了7000多亿元,中央银行回收国有商业银行再贷款约5000亿元,阻止了基础货币过速增长。再贷款利率水平,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也有一定影响。但是,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作用受到很大限制,一是由于国家商业银行行为仍摆脱不了国家一级和各地行政领导的影响,因此,减弱了这种纯粹的经济调控的影响力;其次,再货款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行政性分配贷款的印记,减弱了作为间接调控工具的意义;还有,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潜存着一种商业关系性质,会部分扭曲货币政策的非商业意图。
三、广义货币乘数。我国中央银行近年来使用的货币乘数,专指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率,用得比较多的是广义货币供给M2余额乘数,其公式如下:
货币乘数=M2 / 基础货币=(存款货币+M0)/(非金融机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备付金+库存现金+M0)=(1+现金漏损率)/{ 非金融机构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备付金存款比率+库存存现金比率)(1-非金融机构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
M2 =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从上可见,为了调控M2,一是调控基础货币供给量,二是调控货币乘数。
1986年以来广义货币余额乘数变化趋势有三个特点:一是呈上升趋势:由1986年的2.40上升到1997年的2.97,主要原因是非金融机构存款比率和现金漏损率逐年下降。二是在一年12个月内,两头小,中间大,一、四季度较低一点,差值在0.1-0.2pp之间。三是广义货币余额乘数相对稳定,因为1997年前,一直有贷款规模控制,且基础货币存量长期以来保持在高水平上。
一般情况下,年度广义货币余额乘数是根据历史经验变化规律和计划年度经济金融实际运行情况,估算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各项比率的预计值而得出的。
四、转轨中的LM曲线是陡峭的
转轨中的LM曲线是在利率R和国民收入Y构成的坐标中,一条由左下方向
右上方伸展的曲线,相当于我们马歇尔供求均衡图示中的供给曲线。这个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都符合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这一框架。转轨中的LM曲线也脱离不了这个基本格局,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的一条线。问题是,转轨中的LM是平坦和还是陡峭的?西方经济学已证明,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度越高,LM曲线越平缓;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越高时,LM曲线越陡峭。西方经济学还认为,在现实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相对稳定,因此,受利率影响是主要的。当利率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进入了“流动偏好陷阱”,曲线成了水平线。反之,利率上升很高时,货币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LM曲线就成为一段垂直线。转轨中,由于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度不高,因此,LM曲线肯定是比较陡峭的。
五、我国金融市场已成为金融调控、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
我国金融市场包括三大部分, 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的资本市场和以外汇交易为主的外汇市场。建立和健全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发挥效用的基础之一。
1、 市场融资利率为央行的利率政策提供重要参照。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还不具备条件,存贷款利率还是计划调整为主。而金融市场上各种融资利率已市场化了。金融市场融资利率成为调整计划性强的利率有重要参照。1996年统一了全国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利率已由供求决定,这为下一步银行存贷利率市场化可提供管理经验。拆借利率的变化,将成为判断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情况的显示器,为金融宏观调控提供判断政策效果的窗口。
2、金融市场变化为调整货币供给量提供重要依据。金融市场上各种融资利率与银行利率水平变化以及和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金融商品成交结构的变化,可以作用银根松紧的判断依据之一,进而有助于正确调控货币供给量,实现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
3、为调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提供依据。金融市场融资成本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放款成本比较,不同融资渠道风险、效益的综合比较,可反映不同融资方式和不同融资渠道的利弊,不同融资方式对货币政策影响方式的比较,有助于确定各种融资方式的发展方针和比例控制。
4、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货币政策松紧与货币供给量大小相关。央行可以通过国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在金融市场上吞吐,调节货币供给量,松紧货币政策。
5、确定官方汇率的依据。随着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形成,外汇市场成为了中央银行进行市场操作的重要阵地,1993年央行根据外汇市场行情变化,及时吞吐外汇,稳定汇率,是近年来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的成功范例。统一的外汇市场价格,为中央银行确定合理的官方汇率提供了重要依据。保持合理的汇价水平,有助于对外经贸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6、实行金融监管的重要依据。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资金运动联系紧密。加强对这两类机构的金融监管,才能发现资金运动中出现的问题,真正稳定金融秩序。近年来出现的拆变投、短改长、外转内等问题,都反映出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关系。比如,1995年银行出现账外贷款2000亿元的问题,就与非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关。因此,及时掌握金融市场非金融机构的业务资料,不仅有助于监管金融市场,也有助于监管银行业务,同时,还有助于有关部门根据资金投向变化,调整货币和金融管理政策。
附录2 我国金融业主要金融指标
单位:亿元
M2 |
M1 |
M0 |
活期存款 |
城乡居民储蓄 |
准货币 M2-M1 |
|
1991 |
19350 |
8633 |
3178 |
5456 |
9107 |
10717 |
1992 |
25402 |
11732 |
4336 |
7396 |
11545 |
13671 |
1993 |
34880 |
16280 |
5865 |
10416 |
15024 |
18599 |
1994 |
46924 |
20541 |
7289 |
13251 |
21518 |
26383 |
1995 |
60751 |
23987 |
7885 |
16102 |
29662 |
36763 |
1996 |
76095 |
28515 |
8802 |
19713 |
38521 |
47580 |
1997 |
90995 |
34826 |
10178 |
24649 |
46280 |
56169 |
1998 |
104499 |
38954 |
11204 |
27750 |
53408 |
65545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9-1
注:各年数据均为当年12月数;1992年以前数字为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统计口径
附录3 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表
调整利率年份 |
一年期储蓄存款 名义利率% (A) |
当年零售物价上 涨幅度% (B) |
一年期储蓄存款实 际利率% (A-B) |
1978 |
3.24 |
0.7 |
2.54 |
1979.4 |
3.96 |
2 |
1.96 |
1980.4 |
5.4 |
6 |
-0.6 |
1981 |
5.4 |
2.4 |
3.00 |
1982.4 |
5.76 |
1.9 |
3.86 |
1983 |
5.76 |
1.5 |
4.26 |
1984 |
5.76 |
2.8 |
2.96 |
1985.4 |
6.84 |
8.8 |
-1.96 |
1985.8 |
7.2 |
8.8 |
-1.6 |
1986 |
7.2 |
6 |
1.2 |
1987 |
7.2 |
7.3 |
-0.1 |
1988.9 |
8.64 |
18.5 |
-9.86 |
1989.2 |
11.34 |
17.8 |
-6.46 |
1990.4 |
10.08 |
2.1 |
7.98 |
1990.8 |
8.64 |
2.1 |
6.54 |
1991.4 |
7.56 |
2.9 |
4.66 |
1992 |
7.56 |
5.4 |
2.16 |
1993.5 |
9.18 |
13.2 |
-4.02 |
1993.7 |
10.98 |
13.2 |
-2.22 |
1994 |
10.98 |
21.7 |
-10.72 |
1995.1 |
10.98 |
14.8 |
-3.82 |
1995.7 |
10.98 |
14.8 |
-3.82 |
1996.5 |
9.18 |
6.1 |
3.08 |
1996.8 |
7.47 |
6.1 |
1.37 |
1997.10 |
5.67 |
||
1998.7 |
4.77 |
本表未含保值补贴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利率实用手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版
第四节 转轨中的金融体制分析
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是与金融体制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金融体制,就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因此,在分析转轨中货币政策种种特点后,必须要分析金融体制状况。
一、中国金融体制的转轨演进
1、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和发展。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务院对银行体制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银行的地位及其对各专业银行业务上的领导关系,统一制定专业银行的信贷计划、现金计划。而人民银行各级分行仍然经营工商信贷和储蓄等金融业务。恢复了农业银行,使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为直属国务院的经济实体,打破了以前人民银行一家经营的格局。
1983年9月国务院做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业的国家机关;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由人民银行经营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人民银行开始专门从事宏观金融管理工作。
1985年实行“实贷实存”的资金管理制度和联行制度改革,彻底分清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从管理上完成了中央银行体制的设立。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实施,从法律上明确了中
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责。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同时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改革。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以信贷规模和现
金发行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逐着改革的深入,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控制信贷规模的办法,不仅越来越不适合市场经济中宏观间接调控的要求,而且,对货币供应也因此逐步失控。因为转轨过程中,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被多种金融机构所替代,国家银行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逐渐下降,由1980年的91%下降到1995年的70%左右;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居民储蓄迅速增加;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提高了外汇资产变动对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
进入9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加速了对货币供给量的统计与研究,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1995年尝试将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制,1996年正式确立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发展上的一项重要选择。
3、货币政策手段的演进。1980年,把统存统贷方式改为存贷差额控制,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由总行下达年度信贷计划,确定差额控制额度包括存差额度和借差额度。存贷差额办法增加强了派生存款机制作用,赋予各级银行一定的发放贷款的自主权。
1985年, 中国人民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实贷实存的管理方式,即“统一计
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把各专业银行的人民币信贷资金全部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由人民银行总行综合平衡,并核定各专业银行信贷资金计划和向人民银行借款计划;各专业银行运用自有资金和其它信贷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资金往来,实行上贷下存的实贷实存办法;并允许专业银行间以及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借资金。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规范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确定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借贷关系,为金融宏观调控创造了条件。
1987年, 人民银行不再按信贷计划一次性核给专业银行,而是分别核给专
业银行总行和人民银行分行,并把对专业银行的贷款划分为四类:年度性贷款、季节性贷款、日拆性贷款(期限通常为10天)和再贴现。
1993年,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贷款规模为主,逐步向运用经济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过渡,这是实施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实质性进展。1994年开始在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和信托投资公司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引入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6年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按月对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基础的贷款规模管理。1997年试编了基础货币规划,1998年正式编制了基础货币规划。
4、 与货币政策有关的金融体制改革。1993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
1994年初步实现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的分离,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原有的城市信用社先后改建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同时,金融市场迅速发展,1996年成立了全国银行统一拆借市场;股票市场和国债交易市场不断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体制深层矛盾
1、 国家银行的产权问题。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中一直存在着双
重性特点,即经营上的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并存。在信贷上,是政策性贷款与经营性贷款并存;在建行目标上,是一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与国有银行承担国有责任原则的并存;在与人民银行关系上,是三大政策杠杆与名义上或实际上的信贷规模控制并存。中国人民银行本应是专司货币政策管理的银行,但其资产也有一个明确产权的问题。如果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财产关系不清楚,准备金和再贴现制度能有多大作用就成问题了;如果国家银行资金归属权不清楚,那么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就很难真正区分开来;如果银行对自有资金和用户存款(例如财政存款)的所有权都不清楚,对盈亏到底是谁的都弄不清,银行就没有回归到市场上。因此,需要把国有银行的产权问题提到改革议事日程上来。如果我们不能在专业银行商业化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又不愿意放弃国有银行对资金、资本市场的垄断地位,金融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也就没有一个不用行政手段的经济调控的金融基础。四大国家专业银行,财产关系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市场经济运行有一种特殊的制衡作用。世界上中央银行独立性强的国家,相对而言,货币政策目标实现更有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来自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转轨时期,我国中央银行难以独立甚至还不具备独立的条件。,现在的货币政策,是国务院领导下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属于中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必要的,但其中也有需要明确的关系。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宏观调控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与矛盾性关系。当二者一致时,问题比较好办。但当二者目标出现矛盾时,比如,央行要维护币值稳定,政府要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会产生认识到政策实施上的矛盾。这需要我们很好的研究和解决。一种简单的办法,是央行服从政府。这种解决办法有利有弊。其利弊,在对比国外货币政策实施上,在反思我们货币政策的不足上,就可以悟出来。其次,货币政策的真正独立,重要的是要割断中央银行与计划部门的行政纽带。当然,“经济纽带”是割不断的,但这是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认定和明确责权的。比如,国家经济建设计划所需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缺口,是否让中央银行去承担,这显然不能用行政命令去解决。在央行与其它部门意见不一致时,要允许中央银行按自己的货币政策目标去解决问题。如果说这样会对某些政策形成差距,那这种差距本身就是一种配合,是宏观调控机制的起制约作用的一部分。其实,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最大配合,是对国家重要政策比如财政政策出发点的认可,即对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总体上的认可,而不是对计划、财政或其他政策的每一项具体要求的支持或执行。就我国情况看,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民银行也认为自己还不具备独立的力量,不愿过早承担更大的责任。
3、 金融业不盈利问题。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只亏
不赚,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对货币政策产生不良影响,使货币政策缺乏了渠道,失去了力量,只能借助非经济办法来维持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效果就打了折扣。因此,对转轨中的经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个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有经营效益,这种金融机构总体运行产生的结果,可能比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执行结果更有意义。反之,如果银行每一笔贷款都质量不高,金融机构整天在清理之中没有做好本职的事,这将对货币政策执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企业以至于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在,要把国有银行能否盈利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和监督。否则,银行满足于扭亏,满足于防范风险,却不考虑能否为国家上缴利税,这就从微观层面上影响了宏观政策效果。微观层面的盈利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导向资金供求均衡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宏观调控或说货币政策的基础。
4、 转轨期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作用
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有同志认为,只有放宽货币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提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这还不全面。在一定意义上讲,防范金融风险,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但是,发展经济并不能自然地解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首先,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金融风险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容易化解了,而是更复杂更难化解了。比如,九十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在向社会提供更多金融产品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大了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近几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频频出现,而且多在经济发展相当快的国家和地区出现,证明确实不是抓住发展,就可以解决金融风险的。其次,经济发展是否增加化解金融风险的实力,要看是怎样的经济发展,要看经济发展的效益、质量和方式。那种不管经济效益,搞重复建设,短贷长投的经济增长,只能使名义的GDP增长,并不能为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基础,反而可能增加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再次,即使是有效益的经济增长,也只是可以增加化解金融风险的实力,但不能解决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防范金融风险,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自觉性,一种预先有准备的状态。第四点,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的改善,目的既是防范金融风险,也是为了发展经济。金融机构降低风险的同时,更要积极支持经济发展。要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支持高新技术发展,支持地区经济的发展,支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扩大内需求的投资和消费政策。最后,现在转轨中难以避免的金融制度磨擦和漏洞,以及前些年金融扩张过度造成的金融风险已在阻碍我们经济的发展。要避免经济发展成果因金融危机爆发而失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防范金融风险而不努力扩大信贷,不能连正常的金融风险也不承认。把金融机构当成无风险行业,这是不对的。正确处理好防范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转轨中国家银行特别要注意解决好的大问题。总之,防范金融风险和发展经济同时要抓,以形成良性关系。既要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附录4 关于基础货币规划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编制基础货币规划。根据年度货币供应量计划增长幅度,测算货币供应量计划增加额;根据历史经验规律和当年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预测货币乘数;根据货币供应量计划目标和货币乘数,测算基础货币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基础货币总量控制目标,按供应渠道加以规划,并综合平衡各种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
基础货币规划包括基础货币来源和运用两部分。
基础货币来源于中央银行对资产的购买。中央银行通过购买黄金、外汇和有价证券,对金融机构贷款或贴现商业票据,以及直接对政策融资等创造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来源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决策。
基础货币运用从基础货币存在形式上得到反映。包括: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备付金存款(98年后已无此科目)、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非金融机构存款(邮政储蓄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
××××年中国人民银行基础货币规划表
单位:亿元
基础货币来源 |
基础货币运用 |
||||||||
项目 |
基期 |
计划期 |
项目 |
基期 |
计划期 |
||||
增加 |
年末 余额 |
增加 |
年末 余额 |
增加 |
年末 余额 |
增加 |
年末 余额 |
||
一、各种专项贷款 |
一、金融机构 代理人行存款 |
||||||||
二、对金融机构贷款 |
其中:邮政存款 |
||||||||
1、对国有商业银行 |
二、金融机构准备金 |
||||||||
2、对政策银行 |
三、金融机构备付金 |
||||||||
3、对其它金融机构 |
四、金融机构库存 |
||||||||
4、再贴现 |
五、货币流通量 |
||||||||
三、金融外汇占款 |
|||||||||
四、财政借款净额 |
|||||||||
五、有价证券及投资 |
|||||||||
六其他净资产 |
|||||||||
总计 |
总计 |
附录5 1998年出台的货币政策
1998年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政策措施力度较大,内容较广,特记述如下,以供读者从此侧面了解转轨中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①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管理。②准备金制度改革。从3月21日起,合并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设立单一的准备金账户,准备金率为13%,其中8%为法定准备率,不可动用,超过部分可用于支付与清算。这一改革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准备金率过高,二准备金账户不可用于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清算与支付,与国际通行做法有违;三是央行要对两个账户支付利息。改革后,使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从用来的80%提高到87%,以1998年3月底存款余额计算,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增加约5700亿元。③下调央行基准利率。从3月21日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和备付金利率分别从7.56%和7.02%统一调低为单一的存款准备金利率5.22%;把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向下平均调整1.91个百分点。7月1日起,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调低为3.51%;把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再向下平均调整1.58个百分点。 ④下调金融机构对企业与居民的存贷款利率。人民银行3月25日和7月1日两次共降低存款利率0.65个百分点,共降低贷款利率1.72个百分点。同时下调了各项优惠贷款利率。⑤设置独立的再贴现利率。以前,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是贷款利率的附属利率,即按同档次(期限)再贷款利率下浮5-10%的方式确定。商业银行的贴现利率则在此基础上确定。3月24日起,改再贴现利率为单一的年率,为6.03%;贴现利率则实行以再贴现利率为基础最高加0.9个百分点的方式确定。⑥配合财政政策,央行调增国家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和环境等方面贷款200亿元。⑦人民银行5月份颁布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对贷款对象、条件、程序、期限和利率等作了明确规定。⑧4月,人民银行形成《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以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⑨5月,正式恢复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业务,扩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⑩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改革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业加强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住房建设与消费、科技、外贸等发展的支持。
附录6 从银行角度看企业财务状况
中国人民银行对5000户工业生产企业情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跟踪调查,应当说形成了从银行角度看企业情况的有价值的材料。显然,银行与企业关系,在我们研究货币政策时,是不能忽略的。由于篇幅和时间,这里仅借来此表,列示于下,希望以后专门对企业账户上反映出来的银企关系,进行一个有深度的分析。
我国5000户工业生产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
货币资金(亿元) |
986 |
1324 |
1605 |
1611 |
存货(亿元) |
3982 |
4504 |
4900 |
5131 |
流动资产合计(亿元) |
10968 |
12588 |
14366 |
15431 |
固定资产合计(亿元) |
12656 |
15282 |
17202 |
17711 |
短期借款(亿元) |
4437 |
5311 |
6079 |
6338 |
流动负债合计(亿元) |
10557 |
12200 |
13834 |
14912 |
长期负债合计(亿元) |
5434 |
6189 |
7152 |
7437 |
所有者权益合计(亿元) |
9394 |
11724 |
13338 |
13893 |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
15227 |
16933 |
17766 |
12297 |
工业总产值(现价)(亿元) |
15992 |
16272 |
17917 |
12734 |
货币资金占用系数(%) |
6.48 |
7.82 |
9.03 |
9.82 |
流动比率(%) |
103.89 |
103.18 |
103.85 |
103.48 |
资产负债比率(%) |
62.99 |
61.07 |
61.14 |
61.67 |
流动资产周转率(%) |
1.43 |
1.45 |
1.30 |
1.11 |
工业产品销售率(%) |
95.21 |
104.06 |
99.16 |
96.57 |
销售成本利润率(%) |
5.16 |
4.14 |
4.20 |
1.40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9-1》
案例1 经济转轨中银行信贷的特殊形式──封闭贷款
1998年,我去江苏、湖南调查封闭贷款问题,写了一个报告,对这种转轨条件下特有的贷款方式进行了总结,现摘编如下:
(1)“封闭贷款”政策出台过程
“封闭贷款”最初是银行与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自发搞起来的,天津、青岛在全国是最早的。早在1996年天津就有180户企业获得了封闭贷款,实行结果,银企都认为比较成功。1997年上半年,各地自发组织有关工业部门或企业去天津取经。但封闭贷款涉及面广,没有规范,全靠自发搞,难以成功。为促进这一具创新精神的事物规范发展,1997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出一份文件,题目是“关于支持国有亏损工业企业有销路、有效益产品生产的通知”,即银发(1997)385号文件。文件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以及承担经贸委职责的地方经委和计经委,支持国有亏损工业企业有销路、有效益产品的生产,促使这些企业扭亏增盈。 1998年5月,国家经贸委和人民银行,在上海、天津分别召开了南、北片封闭贷款经济运行座谈会,交流经验,进一步推行封闭贷款。199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经贸委与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国有亏损工业企业有销路、有效益产品生产的补充通知》(银发265号)。补充通知指出:封闭贷款工作有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企业未严格执行封闭贷款的规定,将销货款挪作它用,致使贷款不能归位;有的银行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作出具体部署;一些有关部门在办理贷款抵押时手续过于繁杂、收费偏高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国有亏损企业的支持。补充通知主要内容有四条,一是重申385号文件,要各地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求银行要积极帮助国有企业,同时要确保还贷;三是要求实行封闭贷款的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四是有关部门提高办理抵押手续的效率,坚持杜绝乱收费。
以上可以看到,封闭贷款这项政策是由下而上发展、规范起来的。它反映出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某种需要,某种潜在市场,某种制度供给可能性;反映了政府部门对新出现的经济关系的某种敏感和共同兴趣。
(2)“封闭贷款”最基本的内容是些什么?
什么是“封闭贷款”?“封闭贷款”是指对企业部分有销路、有效益的产品,在资金投入、生产、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中,实行封闭管理的一种贷款管理方式。实行产品“封闭贷款”的企业要对这类产品单独进行成本核算,并在银行设立专户,保证产品的回笼款单独收支。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封闭贷款?换言之,此类企业应具有什么条件?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的规定提出了五个条件:一是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确实有销路、有效益,产销率和现款回款率都在95%以上;二是企业必须提供银行认可的还款保证;三是该产品销货款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归还老货款本息;四是企业负债率一般不高于90%;五是企业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在改进经营管理方面已采取实际措施。这五个条件是很合理的,必要的,是保证借款能还的基本条件。如果企业符合这五个条件,银行可以通过提供票据贴现、买方信贷、信用证抵押贷款和封闭贷款等多种办法予以支持。
申请的程序是:企业申请,当地银行会同经贸委组织联合调查,共同帮助企业落实封闭运转的各项条件,如办理抵押手续,落实产品的成本核算等;银行评估,自主决定是否贷款;贷款后企业要设专户管理,并做到供、产、销单独记账,成本费用单独核算,收入、利润单独反映;贷款在封闭运行期间,不能用专户的贷款扣取老的欠税、各种费用、支付拖欠的工资,银行也不能在这个账户上扣收老的欠款和欠息,切实做到对企业所欠的“税、费、贷” 一律不在专户中扣缴。企业在专户上支出款项时,实行“双签”制度,必须有企业管理者和银行信贷员双方的签字方能支付款项。对销货款的回笼,企业必须向银行提供必要的情况和报表,银行也有权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往来款项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销货款未进专户,银行要停止发放贷款,并对原发放的贷款给予扣收。
封闭贷款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据了解,使用了封闭贷款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如江苏南通棉纺厂在困境中得到了对其32支细纱生产的封闭贷款,到现在贷款投入的资金已经转了几圈,不但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能及时还本付息,效果很好。湖南湘潭锰矿厂和省建筑陶瓷厂甚至依靠封闭贷款而起死复生。湘潭锰矿厂在已经全部停产并亏损16000万元的情况下,将5000万封闭贷款用到企业龙头5号锰铁炉使用。一年后企业已经扭亏,不仅补发了企业24000名员工的工资,还偿还了银行的部分本息。但是,封闭贷款的推行又是缓慢的。两个省进行了封闭贷款的企业数量很少。
(3)问题:
①封闭贷款程序繁杂,需要支付较高的管理成本。
一些企业和银行反映,从申请封闭贷款到资金到位的整个运行过程,银企双方要付出相当的人力、物力用在封闭贷款的监督、管理,为此支付较高的管理成本。无形中又给企业增加了不少负担。
②企业的资信能力差,贷款封闭困难。
据两省政府工业主管部门和银行的同志反映,封闭贷款做到完全封闭确有难度。主要是一些企业的资信能力和企业经营者的信誉较差,有的企业在得到封闭贷款后往往是封而不闭,将与本产品无关的其他费用也摊进来。甚至将贷款用于其他开支。无锡自行车厂将3000万封闭贷款发了工资,结果市场丢了,企业不得不破产,银行也蒙受了巨大损失。尤其对那些有意逃避银行监督的企业,银行也难以完全控制。
③封闭贷款的风险大于正常贷款风险,银行不愿承担。。
现在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压缩不良资产贷款2%—3%,同时对信贷员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对有亏损的企业搞封闭贷款,其风险明显高于正常贷款风险,而央行并没有正式向商业银行正式授权此时,风险全压在商业银行身上。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已相当高,银行不敢也不愿再冒风险。据国家工商银行反映,98年1—6月该行向3b级以下企业新增贷款为107亿元,因市场持续低迷,企业效益未见好转,形成了新的不良贷款。据统计,新增贷款中不良贷款约为60—70亿元,主要发生在b级和2b级企业,本息难以收回。
④谁来担保?
银行要求申请封闭贷款的企业抵押相应的资产作贷款担保。目前的情况是,企业自身实际上以无资产可作抵押担保,个别企业即使尚有一些资产可作抵押,但昂贵的资产评估费用又是已处困境的企业难以承受的。企业找第三方作担保,有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连带风险责任。
(4) 几点思考
①封闭贷款作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解决银行和企业经营困难得过渡性有效方法。尽管目前封闭贷款在实际运行中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它使政府和银行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结合点,仍不失为一种解决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银行和企业经营困难的一种过渡性的有效方法。虽然这种贷款形式存在风险较大,管理成本较高的情况,但在目前仍是积极可行的。应该认真地适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及时对相关政策予以修改、补充、完善,尽快扩大推广。
②转轨中的中国进行制度创新和变迁,是在保证社会稳定条件下进行。因此,与科斯、诺思理论不同之处是:中国制度变迁多了一个社会稳定条件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在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为政策制定的另一个目标。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相当重要的结论:在经济转轨中,制度创新或变迁,将同时要达到两个目标,而不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个目标。
③在经济体制转轨中,政府身份具有两面性。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此案例中新的发现是:政府要达到社会目标如“稳定”,离不开用国有资产者身份去推动;反之,要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又要借助社会管理者身份去推动。这里可举众多事例来说明。这里只须指出两种最重要关系的处理为例:一是政府与银行关系。政府要求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线给予封闭贷款,表面上是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出面的,实质上是以国有银行所有者的身份来行使权力的。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服从,就是因为自身是国有的,虽然商业化,但国有所有者的指令还是不能违背的。二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政府的部门经委,可以在为企业的协议上签字承担责任,这里体现则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一体性关系。这两种情况都说明了政府制定、推行政策时具有的身份两面性,这也导致政策执行中出现两种权威的交叉使用。但这又会带来一个新问题,就是当政府用所有者身份帮助推行政策时,又加深了执行者政企不分的问题;当用社会管理者身份帮助国有经济增值、保值时,又加深了管理者自身政资难分的内在矛盾。这是现在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制度创新的深层矛盾,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困难的深层原因之一。
本章参阅书目、论文: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中译版。
J·E·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杰弗里·萨克斯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保罗·A·萨缪尔森 :《经济学》 (第十四版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年版。
爱德华.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
戴相龙主编:《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张浩若:《辉煌的历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版。
美国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国家统计局:《成就辉煌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赵海宽主编:《经济转轨时期的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余永定等:《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扬:《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银行:《战胜风暴 汲取教训----99财年中国国家经济报告》。
李晓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金融研究》1992年第
10期。
李晓西:《再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体制的过渡》,载中国金融学会《改
革、增长、宏观调控》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李晓西:《当前应从利率市场化入手规范金融秩序》《经济学消息报》
1993.8.5
最新讲座
-
讲座预告|如何申请国家专利?
2023-04-21
-
讲座预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2023-04-19
-
讲座预告|环境科学与政策的研究方法
2023-04-04
-
讲座预告 | 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研究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