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 2005-06-10/
- 人浏览
7 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形势好更需要保持清醒头脑
(1996年10月)
1996年经济形势是令人鼓舞的,如何看形势,有这样几点应考虑:
一是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年初多项计划目标已实现了,这确实很不简单。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可实现的。比如,农业形势好,又获丰收,不仅有人的努力,也有天的帮助。政策要对头,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国际形势也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也是正确的,有效的。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一种分析方法,分析经济效益中各种因素的贡献度,资本的贡献度,劳动的贡献度,技术的贡献度等。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宏观形势好,也应分析多因素的贡献度。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之中,困难很大,任重道远。把传统的计划体制改革过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所以,中央指出,本世纪末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这是一个比较有余地的判断,总之,不能盲目乐观。比如,1986年在金融调控方面,搞了公开市场,这是具有历史性的一步,在货币政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真正能使这项调控手段完善起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讲利率杠杆,市场供求形成,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来调控商业银行影响利率水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吞吐金融债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都远没完成。因此,我们不能满足现在我们对货币政策的成绩,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金融体制。一定要清醒地看到,金融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再比如粮食流通发展的需要,大家知道,粮食收购体制改革,从1984年算起,已十二年了,但还没完成,改革之艰难和复杂,人们有了越来越深的感受。
三是有些观念能否跟上形势发展,也不尽然。有的时候,计划经济的观念、手段,也还会有市场。行政手段确实见效快一些,市场调节中有时也乱一些。因此,要真正解决好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条件,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四、最后我想讲一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人们的努力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宏观政策顺应了客观规律,效果就会大;反之,效果就会小。不能认为,经济形势是宏观政策的外化。应进一步发挥利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的作用,进一步解决好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在对外经济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对外政策体系;在社会经济秩序基本稳定的大好形势下,要提高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只有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才有助于1997年的经济工作,有助于完善和改进宏观管理体制,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浅议“有效需求不足”
(1997年5月)
今年经济形势很不错,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大为下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库存增加,企业开工不足,银行贷款下降,失业增加,社会零售额增加不多,投资增长不大,产品的产销率不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有同志认为现在“有效需求不足”,需要扩大需求,以带动经济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种说法到底是否成立呢?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就有一些学者担心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的问题,当时,主要是对出口需求这一部分增长太慢、需求不足担心。1995年出口增长才5%,1996年出口增长才1 .5%,相对于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确实显得偏低,因此, 这种担心是有一定根据的。今年上半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出口增长26%,显然不能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议增长率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14%,由于价格指数很低,生产资料价格还有所下降,因此,投资和消费需求比较正常。就是有点不足,偏离正常态也不远,还不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因此,我认为现在还不能得出“有效需要不足”这类大结论。
进一步讲,有些问题表面与实际有出入,需要就每一项指标作深入的分析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比如,在分析“库存”这一指标时,看到了增加的情况,但没有人对库存在累计性积压与今年以来的积压提出一个比例,没有区分假积压(比如为扩大困难而虚报的积压)与真实积压的比例,没有分析合理性积压与过度积压的比例,因此,仅据库存总量增长数论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还不能令人信服。贷款下降也要具体分析。上半年的贷币供给从总体上看不算低,M0增长19%,M1增长20.6%。这是贷款紧否判断的背景。贷款下降本身,也要分析,既有企业因市场需求不足、困难较大、难以得到贷款的情况,从银行角度看,也存在着寻找新的有效益的投资项目困难,同时,也有因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进展,银行贷款更为慎重的一面。社会零售额增长和投资增长,不算快,但也很难说过低。总之,应该说,1997年上半年,9.5%的经济增长本身说明需求是正常的,是比较有力的。如果需求不足,可能就达不到这个增长。价格指数同比仅增长1.8%,这表明总供求关系是正常的,接近的,不能说明需求不足。当前宏观形势不错,因此,经济政策总倾向不变为宜。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比如,重点要解决失业问题,这是各方反映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
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解决失业问题,很自然会提出扩张需求、扩张财政的政策建议。比如,搞公共工程,搞基础设施,增加就业,刺激需求。由于财政本身力量有限,一些同志提出搞由中央控制的地方债券,这对解决失业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就我国情况来讲,这不应成为主要的办法。我国与凯恩斯主张搞财政政策时扩大需求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凯恩期时代英国的社会资本就业是充分的,是经过百年以上的自由放任政策发展过来的,因此,到了加强国家干预、扩张财政政策的时候了。而中国相反,非国有经济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吸收就业的潜力远没有得到利用,因此,现在与其利用凯恩斯扩大财政投资的政策,不如更注重于发展非国有经济这一块,经此解决就业问题。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下岗问题,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这比扩张财政、通过国有经济解决就业具有更现实可行的意义。
认为现在不能算是“需求不足”,并不是说,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应加以关注,不设法避免出现,“需求不足”。现在例举的有些现象,虽不能有力地证明有效需求不足,但如果这些情况继续发展,超过一定的度,情况也可能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如果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出现较大下跌,市场出现较严重的疲软,失业问题影响过剧,开工不分行业地继续下降,政策就应有所调整。
也谈有效需求问题
(1997年8月)
提出当前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是独立思考的重要结论,源自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在理论探索和经济研究上,这种精神是要鼓励的。但是,我认为这个结论事关重大,还应观察一段时间并在理论上要有更深入的分析。我有以下三点看法,供参考。
一、对“有效需求不足”的论证不够充分
目前讨论有效需求是否不足,主要考虑的经济现象是,库存增加,企业开工不足,银行贷款下降,失业增加,社会零售额增加不高,投资增长不大,产品的产销率不高等等,总之是企业感到市场有些疲软,产品销售感到困难。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这些现象。
我以为,就以上这些现象为论据,尚不能有力地证明“有效需求不足”。理由是:
1、这些情况有些还应进一步细化,真正摸清楚是怎么回事。库存增加,需要分析库存中累计性积压与今年以来积压的比例;合理性积压与过度积压的比例;假积压(比如为扩大困难而虚报的积压)与真实积压的比例等等。在中国体改研究会讨论会上,一些同志已指出其中一些情况,即库存虚增和一定合理性问题。这表明我们有进一步细化分析库存的必要。贷款下降也要具体分析,既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进展因而银行贷款更为慎重的一面,也有寻找新的有效益的投资项目困难的一面。但是,从总体上看,M0和M1的增长不算低,上半年的货币供给,M0增长19%,M1增长20.6%,不能算紧。大家都认为银根在实际上并不算很紧,有效益的企业现在并不感到资金的紧张。有同志说,出现银行存贷差现象是金融体制改革快于国有企业改革,这种看法若不是戏言,那就有失深察了。金融体制改革现在仍然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绝不能因国有企业困难的问题,拉住金融改革的后腿。此外,社会零售额增长和投资增长,不算快,但也很难说很低。我同意这样一种判断,上半年9.5%的经济增长率说明需求是正常的,是比较有力的。如果需求不足,可能就达不到这个增长。这个速度没人认为是很低的,在国际上比是高速度了。价格指数同比仅增长1.8%,这表明总供求关系是正常的,接近的,不足以说明需求不足。至于增长率统计上是否有误,这个另当别论,我暂撇开这个问题不论。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有一些学者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当时,主要是对出口需求这一部分增长太慢、需求不足担心。1995年出口增长才5%,去年出口增长仅1.5%,相对于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都显得偏低。今年上半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出口增长26%,显然不能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14%,由于价格指数很低,生产资料价格还是负的,因此,投资和消费需求比较正常。就是有点不足,也还不能构成经济中的主要问题。
2、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还应比较。即使我们对这些问题了解清楚了,摆明白了,还有一个如何看这些问题的思路。上面第1点有点象是在作实证描述,这第2点是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作一番规范的分析。
一种思路是利用当前这种市场压力,促使企业进一步改革,促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为今年的发展打下一个体制基础;利用价格较低的空间,加快有关的改革,而不是急于经济的快增长。我们知道,有一些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将会使价格有所上升。因此,现在是改革的机遇。把体制改得更有自我约束和发展能力,就不会担心政策的放松会使经济出现过热了。另一种思路是通过扩大需求,解决短期的经济失衡问题,避免这些问题越积越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显然,这两种思路都有其道理。现在的问题是在二者之中要有一个选择。
还有一种思路是当前宏观形势不错,在政策建议时,先不要搞大变化的大思路。古人云:利不百,不变法。现在变宏观政策的大走向,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反而不如先不变,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解决失业问题,具体采取些什么办法。而不是“有效需求不足”的这类大思路出发,提出一下子解决失业的大政策。现在还没有到要变政策大思路的时候。我同意这种意见,再综合上面第一种思路,就比较完整。
3、对判断有效需求的基础理论也需要有进一步的说明。
当我们分析有效需求是否不足时,有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凯恩斯讲有效需求不足,是总供求基本均衡时的总需求,他认为此时的总需求实际上是不足的,有效需求不足是一种常态,不是病态,有效需求不足不是讲总供求不均衡的情况。我们讲的“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讲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认为偏离了正常状态。因此,这与宏观经济学讲的基本概念上是有区别的。既然有区别,在运用政策结论上要注意区别,不能套用。比如说,凯恩斯的办法则是要通过财政扩张,达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以需求刺激和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和扩大就业的目的。如果我们试图用扩张财政的政策,则是为使总供求平衡,而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进一步,我们如果想搞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以此为政策目标扩张财政支出,从理论上讲,其力度就会大于凯恩斯政策,因为我们是从总需求不足扩张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凯恩斯则从总供求均衡走向求大于供。这样,我们经济过热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尤其是如果考虑到我们经济体制的基础不健全、容易膨胀的特点。
从理论上讲,判断需求足与不足,特别重要的是要看利率。利率才更能反映现象背后的实际。在货币供求中的名义利率与实际生活中的投资与储蓄形成的实际利率进行比较,我们才可能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合理,实际经济中有效需求足与不足。这是IS—LM分析的关键。经过几十年的争论,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总量的大小,对经济影响力在减小,也滞后。具有重要的影响、事先就发生作用的还是利率。由于我国的利率没能真正市场化,因此,在判断有效需求是否足上,是比较困难的,缺乏一个核心的指标。
有人认为,宏观调控是短期的,体制改革是中长期的,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有些小的制度调整,短期就见效。比如同业拆借市场,允许进来证券公司,情况马上和原来有变化。大的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但就体制改革本身而言,很多小的制度改革不能忽略。
二、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下岗问题,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这比扩张财政、通过国有经济解决就业具有更现实可行的意义
我们现在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失业问题,这是非常之重要的。但是,要解决再就业问题,绝不是仅靠社会保障制度就能解决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者来讲,只是提供了一年(顶多一年半)的失业补助,远不能根本上解决再就业问题。
要解决再就业问题,一条路是扩大财政投资,比如搞公共工程,搞基础设施。但由于财政本身力量有限,只能发债券,一些同志提出搞由中央控制的地方债权,是另一条路子,但就我国情况来讲,这不是主要的办法。我国与凯恩斯主张搞财政政策时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凯恩斯时代英国的社会就业是充分的,是经过百年以上的自由放任政策发展过来的,因此,到了加强国家干预、扩张财政政策的时候了。中国相反,非国有经济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吸收就业的潜力远没有得到利用,因此,现在与其利用凯恩斯扩大财政投资的政策,不如更注重于发展非国有经济这一块,以此解决就业问题。
为什么非国有经济可能会对国有企业下岗或失业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呢?一是因为现在国民收入的大头在城乡居民方面,约占国民收入的60%以上。搞建设,主要资金来源是民众而不是财政,也不是国有银行(表面上是银行的信贷,最终是城乡居民的存款)。因此,非国有经济发展已具有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是开辟居民的投资选择渠道问题,让居民来参与投资,在继续保持银行存款的同时,一部分资金可以去兴办企业,或通过投资基金,参与投资;或参加证券市场,间接发进行投资。总之,促使非国有经济大力发展,为国有企业大规模转轨提供一个可接纳的基地。如果说,社会保障是安全网,那么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的基地则是为国有经济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的新捕鱼网。其次,非国有经济现在已经并继续在解决城镇就业方面发挥着作用。1996年,国有经济中从业人员占城镇总从人员的56.7%,而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比例为43.3%,国有从业人员与非国有从业人员之比是1.3比1。这就是说,在城镇中,非国有经济中就业的已快到就业的半数了。现在,非国有经济还是快速的发展,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先不讲,只看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这一块,其潜力就很大。1996年,我国私营企业为82万户,注册资金3752亿元,从业人员为1170万人,1996年,私营经济户数比1995年增长25%,从业人员增长22.5%,产值增长22.5%,注册资金增长43%,销售额或营业收入增长52%,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上,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最快。1996年,达到33 .3万户,同比增长42%。国家正在实施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改革措施,一部分国有小型企业将可能转为私营企业。1996年,我国个体工商户为2700万户,注册资金为2165亿元,从业人员为6188万人,1996年,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达8000元,同比增长12%。因此,仅从私营和个体看,就可知非国有经济在解决就业上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密切关注形势发展,防止出现需求不足
认为现在不能算是需求不足,并不是说,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应加以关注,不设法避免出现需求不足。现在例举的有些现象,虽不能有力地证明有效需求不足,但如果这些情况继续发展,超过一定的度,情况也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现在需要关注的首先是经济增长率,如果下半年出现下跌,并且幅度较大,就要警惕。
结构调整从总体上讲可以在比较紧的环境中实现。但也不排除有一些企业,产品潜在市场很大,现在有较大困难,但不属于调整中关闭、破产之列。如果各方需求有所回升,可能就会有大的发展。其死的代价将比生的代价(不论是自身还是对社会)更大。我暂称这些企业为边际企业。就全国而言,这类企业数量也可能不算少。那么,对这些边际企业,是衡量我们政策力度的一个标尺。设法使之活,也是政策需要考虑的。我认为,税制的基本框架已确定后,税率杠杆可以利用起来。必要时,可略为降低一点企业所得税。经济要是热,可以适当提高一点税。这应当是正常的操作,会有一些作用。公平的、普遍的降低税率,对企业可能有一定刺激,对边际企业,可能支持一下。
企业开工不足,确实说明企业产品结构以至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都有调整之必要。现在主要反映在加工业中诸多产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开工不足70%,这个问题不算大。但是,如果普遍低于50%,这个幅度就要考虑了。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步可以解决的,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社会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来进行。因此,一方面,我认为现在出现的开工不足(70%)尚为正常,可迫使企业调整结构,部门调整产业结构,但另一方面,把握好一个度,调整面不能太大,否则会使经济过度震荡。因此要加强监督。要找一些处于调整边际的企业,即可暂不调,或度过暂时困难以后仍有发展的这类企业,作为观察的重点对象,以把握调整面的边界。总之,如何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事关重大。
如果经济增长出现异常的下降,还可以考虑再次降低贷款利率。现在通货膨胀率很低,小幅度的调利率,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走向预测
(1998年11月)
一、1998年中国宏观形势的五大特点
1、1998年是国际经济变动对国内经济影响最大的一年。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口号,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二是表现在国际金融动荡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上。金融动荡对人民币币值的预期有影响,因此,虽有贸易顺差300多亿,但结汇很少,这使国内货币供给受到很大影响,基础货币因此减少了近3000亿人民币;三是对出口影响很大。1998年1至9月出口增长仅3.9%,不仅远低于1997年1至9月的24%的增长幅度,而且逐季下降,一季度为13.2%,9月份为-2.1%,10月份为-17%。只是由于1—9月进口增长仅0.4%,因此才形成350亿元的贸易顺差。东南亚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币值下降,相应提高了出口竞争力,会使中国今后的出口形势更加严峻。
21998年是财政政策影响力非常之大的一年。财政政策的变化非常大,原计划到2000年消除450亿财政赤字,今年先减少100亿。但决策层根据形势变化进行了政策调整,到四、五月份,就增发1000亿国债,等于增加了赤字。这样对不对呢?我认为完全正确,是非常必要的政策调整。此番财政政策还有一个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原则上一个加工项目都不搞,而前些年一直是集中财力保重点项目。观念转变的核心是政府做自己该做的事,搞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加工工业让社会、让企业去办。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可贵的。
3非公有制经济在1998年得到实质性发展。今年,在十五大精神鼓舞下,各省相继出台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并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多年来少有的。令人鼓舞的是在信贷上,今年真正把对非公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中央银行的计划中。现在中西部各省也认识到非国有经济比重太低了,影响经济发展,正在加大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力度。
41998年是环境破坏累计到矛盾大爆发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意识大觉醒、环保工程下猛药的一年。各种矛盾累积多年于今年爆发。首先是洪水,由于上游水土保持被破坏,由于占地和湖田过多,致使长江出现八次洪峰,30万战士护江50天。今年可以说是环境保护意识的一个转折年,国务院决定森工企业由砍伐转向种树,。四川省很多个县60%以上财政收入靠林业,现在压力很大,但也在坚决实现变伐林为种树的战略转变。
51998年是经济发展目标成为争论焦点的一年,也是实际目标与预定目标很接近的一年。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下,定出增长目标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下,会出现8%的目标?对提出确保的增长指标,有很多负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我在思考,如果今年不提出8%的硬指标,可能就不会有力度很大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就可能不会考虑到增发1000亿国债,就可能坐等形势向下发展而不能以大力阻遏,可能情况会更严峻。而且,今年8%的增长率要求与实际可能实现的目标,是相当接近的,而我们在90年代初几年对价格和增长的预测,远比不上今年这种接近程度。
二、1999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当前的现实中,既有促进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牵制经济上升的因素。促进经济回升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今年采取的扩大1000亿国债的财政政策将促进明年经济增长,今年三、四季度已经明显感觉得到它的影响,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其中技改投资增长在两位数以上,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27%—28%左右。作为经济增长先行指标的主要投资类基础产品生产已经回升,9月份钢材产量增长12.4%,比上半年高5.5%;水泥增长9%,比上半年高8%;玻璃增长11.5%,比上半年高4%,基础产品价格也开始回升。
2、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民问题的决定会发生积极作用。土地再次承包30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它在整体上对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重要因素。
3、199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力会有所增加。首先是取消实物分房,商品房的消费会形成对经济的一定推动;其次,连续的大规模的投资会转化为消费拉动,估计投资基金的40%会转化为消费基金,拉动消费,灾后消费需求将增加。
4、对中小企业的鼓励政策明年的效果会大于今年。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比给大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较高,今年银行还处于适应过程,明年估计会有进展。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也在出现,如上海银行。
5、明年小城镇建设会有新的进展,对城乡投资和消费需求有新的带动。
6、明年外商投资还会保持今年的势头。因为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外资在国际市场上选择余地不大,中国整体经济向上,仍是比较好的投资地。
7、各种生产要素储备比较充足,各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较低,库存较大。以前常说的各种物质的“瓶颈”基本不存在了,如交通、能源等。
8、明年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会变。今年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已取得了国际国内一致的认同。明年政策的影响力仍不可低估。
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因素制约着整体经济的上升,使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我本人持“谨慎乐观”的看法。
首先,消费拉动有限。原因在于:收入增长有限,其中农民和职工收入增长较低,今年1—9月增长仅6%,而下岗职工收入是下降的;未来支出的预期压力不减,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因此,人们储蓄意愿强,不敢多消费。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来自体制转轨中的不确定性;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渠道不够通畅,也比较传统;企业开发能力低下,以新产品引导消费、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的能力有限。
其次,投资拉动有限。原因在于:不同的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潜力的贡献不同,比如基础投资对长期增长有利,但对近期经济增长拉动力有限,因为它产业链条不够长,可能不如对支柱产业的投资,如住宅、汽车等产业,能带动几十个行业;国家资本调动社会资本的力度不够,单靠“赤字财政”是不够的;国企投资欲望不足,影响投资拉动力度。
第三;出口拉动有限。原因在于;亚洲购买力不旺,影响我国对该地区的出口;同类产品竞争将加剧,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挟货币贬值的优势,在渡过市场混乱阶段后,竞争力将全面、真正地提高;今年出口增加,很大一块是来自东欧、拉美市场,上半年对俄罗斯出口增长48%,对拉美增长25%,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已波及巴西,俄罗斯的经济情况也不好,预计明年出口形势严峻;美国国内经济要出些问题,可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会抬头。有学者认为,明年外贸可能出现逆差,进口将增加,出口将减少,经常项目下出负数。当然,资本项目下一定还是黑字,国际收支平衡没问题,不会使外汇储备下降。
明年的价格情况,可能有点回升,主要原因有这么几条;一、今年灾后重建,生产资料尤其建材价格有一定的回升;二、粮食价格回升;三、少量价格调整,比如有些地方自来水调价,分房提租,再比如铁路、电力、供水等结构性调价,虽然这些不进入零售物价指数,但会间接影响物价指数。四、打走私,影响非常明显。如广东成品油价格原来700多元/吨,一打走私,升到2000元了。以上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明年物价上升。
综合这几种因素的合力,我认为明年经济仍然可能是平步移动,中位徘徊,不会出现大上局面,也不会出现持续下降局面。2000年可能出现大的上升势头,由投资拉动走向投资消费双拉动。
三、1999年世界经济会略好于今年
不少人认为明年世界经济会更差,我似乎要乐观一些。我认为会好一些,得出这个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判断:
1、1998世界经济不会出问题。前几个月学界讨论时有一种观点认为,1998年世界经济形势不仅是金融危机,而且是经济危机。我认为,1998年世界经济的本质是金融病,不是经济病。根据10月、11月情况看,世界金融运作的问题暴露越来越多,美国长期资本基金的垮台揭示出对冲基金操作上的很多情况,它表明金融对经济的打击力量非常之大。香港经济本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经过国际炒家有计划、有步骤的打击,没问题的经济实体也变得大有问题了。现在情况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对冲基金的问题暴露程度的加深,使世界各国采取各种措施治理金融病,包括正在讨论如何对投机基金进行有效的、间接的监管,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香港8月份的金融保卫战同投机基金进行了较量,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将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榜样;IMF于10月30日通过决议,新增900亿美元援助基金,增强了IMF的救援能力;不久前,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提出的宣言标志着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进入酝酿期;观念上产生了巨大转变,“不受约束的全球金融自由化”理论受到普遍怀疑。国际上对投机基金监管、约束的加强,对明年世界经济好转会起到很大作用。
2、从国际经济的比较看1999年世界经济。
在美国,虽然美元有些贬值,长期资本基金出了问题,但我认为不能说这标志着“金融泡沫全球化”了,这样的判断过于严重了。美国经济已连续7年奇迹般地增长,固然有国际资本大量涌入的因素,但实体经济是强大的,健康的。美国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使其实体经济大大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经济衰退已近谷底,并开始好转。小渊内阁推出的以60万亿日元抢救日本银行的政策会发生积极作用。日本经济本身是强大的,不能把日本金融出现的问题与东南亚国家相提并论。日本有2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4000多亿外国债权,实力强大,工业基础雄厚。
欧洲经济看好,欧元明年1月1日开始启动后,欧洲内部的交易成本大为下降,刺激欧洲贸易发展。欧元目前为各国所看好,至少会平衡美元所造成的的金融动荡。
现在出问题的是俄罗斯、印尼等国家,但其在世界经济总量只占2%,巴西经济总量也不大,不能构成对世界经济大的影响。亚洲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的国家经济动荡已近尾声,经济基数已经很低,恢复性回升有望。
中国经济明年仍将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水平发展。
综上所述,明年世界经济会比1998年好一些。
1999年中国经济政策环境三个特点
(1999年2月)
1999年政策环境及政策力度如何?我想可概括为三个特点: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结合,财政政策影响在增大,但货币政策的影响实际上更具力度和广泛性。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实为带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谓扩张性,就是指在财政收支
上,更强调多支些。要突破收支平衡的限制,要适当搞一些财政赤字。这种思路最早是英国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总供求平衡条件下,有效需求也是不足的,要扩大有效需
求,而这是正常态,不是特殊性政策。当然,我们是转轨中扩大需求,与他的时代不同。他那时代私营经济已发展到高度,没有什么好再投。
我们现在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发展非公有经济,而不是单纯靠我们政府的投资。为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多支点,资金从哪来?我们可以先从未来的收入中透支点,
这就是要发国债。发国债可以增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央行希望多发点短期国债,以作为货币供给量吞吐操作的工作,保险公司希望财政多发点中长期国债,以便保险公司购买。这些都为财政发国债提供了条件。扩大财政支出,不仅是对已铺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后续投入,还要一个对军队、政法、武警经费上支持加大的问题,因为他们企业脱钩后,经费来源更要靠国家财政支持。为使企业和农民负担减轻,以更有力量搞投资,要继续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使上缴透明化;要加快费改税步伐,使收入面更规范,在规范中减少不当的税费上缴。适当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也是重要的。
稳健的货币和信贷政策:1998年设置了9家区域性分行,成立了保监会。1999年提出“适当”的货币政策,不是提“积极”,也不是提“从松”的或“扩张”,为什么?一是今年
要特别重视金融风险和危机,不能使微观经济从政策提法上得出一个货币政策扩张而忽视防范金融风险的概念;二是政策是否放松,只是一方面,还要有体制的配合。货币供给放松,没有需求的扩大,也是没有用的。三是这种提法反映了一种客观情况,是冷静分析与积极态度的结合。
今年货币政策有五大要点:
一是适当的货币政策与防范金融风险并存,既要保持对经济增长必要的支持,货币供应增长将与1998年差不多,又要防范金融风险。
二是提高资本市场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一方面这反映了对资本市场作用的肯定,另一方面将会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压力。比如,今年可能要扩大股票发行规模,1998年香港股市不景气,基本上没有新股上市。1997年我企业在香港上市筹资近100亿美元。1999年将力争H股有一些新的上市。国内A股市场也会放开一些,增加国有企业的上市。
三是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落实银行经营自主权,把国有商业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并防范风险。具体办法是:固定资产贷款权上收总行,以防风险;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办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为不良贷款;现在对逾期贷款划为不良贷款的时间标准不同,我国原来是两年,去年改为一年,国外一般是三个月或六个月。通过试点,逐步成立银行自己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处理原有不良资产。
四是积极化解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现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地方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资产质量大有问题,还有不少违规操作,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这已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下一步要解决这个问题。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要整顿金融秩序,严禁非法金融活动,加大清理非法集资的力度。总之,要防范风险。与此同时,还要稳定、发展,要逐步建立新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金融机构体系。
二、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结合,需求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供给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下,需求管理是基本和主要的。反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上,间或也有收入政策。现重点分析一下供给管理:第一,继续抓大放小。我们确定的大企业有512户,仅占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总数的0.8%,但1997年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到65%和85%。对这些企业,国家除明确在主办银行、贷款重点支持外,在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外贸进出口权,也有优先的政策。在512家中,现已有186家通过改制后上了市。支持重点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如纺织、煤炭、石油等,减亏增盈已见成效。纺织业今年要继续完成压锭、分流、减亏的指标,煤炭行业做好重点矿下放后的后续工作。坚决制止重复建设,继续搞好重点行业的调整和改组,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技改,加大装备、冶金、石化等各类工业技术开发力度,推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在技术进步重点项目中引进竞争机制,推广招标制度。继续规范和完善已经改组联合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包括解决好资本重组,推进军工、机械、冶金、信息等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与企业重组。对国有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放活,譬如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或者出售,以进一步搞活国有小企业,使这些小企业的生产关系进一步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下一步将加强对小企业改革的指导。今年要整顿和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五小(小玻璃、小水泥、小炼油、小火电和小炼钢)。这与去年提出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有什么矛盾?我认为,这是从市场秩序维护角度提出来的。对不符合市场进入资格的,对行为有违市场法规的,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对违反企业法进行不安全生产的,要用各种办法来解决。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政策是没有变化的。
第二,继续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一批长期亏损,减亏无望的企业实施规范性破产。下岗和再就业改革1998年收到一定成效,截止1998年10月底,全国有676万下岗职工中有99.1%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有99.1%的下岗职工领到了基本生活费。从1996年以来,国家连续三年分别拿出200亿、300亿、400亿元核销企业的银行呆坏帐。1999年呆坏帐准备金核销,将进一步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集中用于兼并和破产。
第三,继续推进“政企分开”。1998年国务院机构重大改革,行业主管部门的并撤,体现了减少对企业直接干预的改革原则,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今年要在地方政府一级推进。
第四,帮助国有企业搞好改组、改造和改革,加强重点企业管理,调整好领导班子。去年8月底时,调整领导班子达7万多个。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头两批确定了307户派稽察特派员的企业名单。这项工作国务院已出台了条例。稽查重点是加强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监管,不是干预企业经营管理。
第五,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下一步要加快市场立法步伐,消除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市场障碍、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清理各种非法交易市场。坚持打击走私,维护好正常市场交易秩序。
三、积极的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扩大内需政策的结合,但国外经济与市场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难提升。
1999年实行的是支持外贸发展和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1999年出口形势严峻。要具体支持。一是利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经济技术合作等手段,扩大机电设备、高附加值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出口;二是扩大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自营出口,加快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转变,改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免、抵、退”税办法。三是做好非公有制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试点。四是实现外贸出口方式的多元化,如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搞好在外的三来一补;如利用外资企业国际网络扩大出口;扩大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合资试点,现在上海和深圳有试点;把外贸出口与劳务出口、工程承包结合起来等等。五是继续积极、慎重地尤其是有效地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外资质量、水平。六是加强外汇管理,对外贸出口企业考核,要从考核出口值为主转向考核出口收汇额为主,严格结售汇制度。
总之,1999年总政策环境是:务实的政策,从实际出发;积极但是力量有限;冷静,反映了客观情况和新的困难;要实现增长目标,需要各方配合共同努力。
对1999年前五个月经济形势的分析
(1999年7月)
一、对今年前五个月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从今年前五个月的基本经济统计数据和有关部门的数据,以及从4、5月份与前一季度的比较中,可以概括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1—5月经济形势从平均数上看,尚属正常
1—5月各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情况如下;全国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6%,若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为8—9%;1—5月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7%,商品零售价格下降3.2%,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7.6%;1—5月国家财政收入增长24.9%,情况还比较好;1—5月金融机构存款多增5857亿元,同比增长17.8%,贷款多增622亿元,同比增长15.1%;1—5月出口总额增长负5.3%,进口总额增长15.3%。这些是在国外经济动荡不定、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条件下取得的,表明去年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是来之不易的。
第二、4、5月份各项指标反映出经济发展有开始下降的苗头
4、5月份各项指标如下:4月份工业增值增长率比一季度回落了1个百分点,5月份又比4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5月份同比增长率比4月份又下降0.4个百分点;4月份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月下降1%,5月份与4月份持平;4月份出口同比下降7.3%,比一季度下降7.9%略有好转;5月份出口同比升了4.2%,比4月份出口形势有了转暖迹象;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比一季度回落11.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同比回落15.8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回落9个百分点,5月份情况略有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但仍然低于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7个百分点左右。投资在4、5两个月连续以这样的幅度下降,表明去年8月份开始的国债投资的拉动效应可能已尾声。
第三、下半年经济走势
担心的问题有:今年经济增长要靠内需拉动,这与去年情况相同。我们力求靠消费和投资的双拉动。但这两方面的拉动力都令人担心;一是消费继续呈现出无上升或下降势头。大量存款的增加,产品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积压,生产过剩与劳动力过剩并存,二是投资出现大幅下降,下半年若没有新的举措,投资拉动经济也成问题。一般情况下,一季度GDP占全年GDP比例较低,因为农业一季度比例小,而农业在三、四季度比例大,但是农业占GDP份量比较小。因此,按现在的走势,全年能否达到7%就成问题了。去年经济增长前低后高,按同比分析,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继续减缓。
第四、如果把今年前四个月形势与前几年出现的通货紧缩联系起来分析,我们会更加担心下半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去年我国经济已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多种迹象,从今年经济走势看,确已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从较长的时间跨度看,我国经济也确已进入通货紧缩阶段。判断是不是通货紧宿,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通货紧缩是以价格是否全面持续下降为判断标准,我们称之为单因素论:那么,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从1997年10月以来,已连续17个月同比为负值,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连续13个月同比为负值,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37个月呈负值。今年1至4月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3.1%,全国商品零售价格4月份比3月份又下降1%。二是认为通货紧缩是价格持续下降与货币供给量持续下降同时发生的,这称为双因素论。即使如此,从货币供给的指标看,表面上供给增长还正常,实际上信贷已出现全面萎缩现象,与1982年到1995年M2的平均增长速度25.3%相比,去年M2增长15.3%,增长就下降了10个百分点。对9亿的M2总量讲,就相当于下降了1万亿。另外表现在流动性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全面亏损增加,M1与M2之比下降,是1991年以来最低点,反映出货币周转速度下降,人们持币倾向提高。第三种观点认为只有价格、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三个指标均持续下降,才算通货紧缩。我国经济增长幅度一直在下降,从1993年算起,已持续6年时间了。总之,不论从什么角度看,现在已经进入通货紧缩阶段。
二、对目前经济形势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1、如何看待和解决国内需求不足?
国内需求不足,各方面都承认。但什么需求对当前形势影响最大?这个观点是不一致的。一种看法是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大于投资需求,因此,要设法解决消费需求不足。消费不足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积累比例过大,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因此,要降低积累比重、抑制投资来保证消费比例的提高。
我的看法是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消费不足有五大特点:一是“消费不足”与“消费不起”并存,消费不起矛盾更突出。贫困人口5000万,下岗职工1000万,农民收入相对下降,因此,消费不起是大问题。消费不起意味着分配体制上存在着在原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二是“潜在的购买力充足与实际购买不足”并存。所谓产品“过剩”,是指产品相对于购买力而言的。商品多货币少,存在缺口。现在城乡居民存款达6万亿,是相当大的数额,表明具有巨大的潜在购买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潜在购买力没有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所以说,商品相对于购买力过剩,是表面的、暂时性的。三是支出预期与收入预期同时都不稳定,城镇居民由于住房、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预期不确定,即期消费支出不足。因此,潜在购买力与住房、福利保险、子女教育三大支出出现缺口,即期消费与当期收入出现缺口,这些都影响到即期的支出。近十年来,个人收入年均增长率快于GDP年均增长率,但个人消费年均增长率却低于GDP年均增长率。四是高收入者不愿消费与低收入者无力消费的并存,这源于分配差距拉大,使消费支出在总量上难以提高。可以说,消费不足,主要原因不是投资过大,而是收入水平和结构上存在问题。五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在社会消费购买力所占比例过小。专家认为,农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落后十年左右。只要提高农民收入,即期消费就会增长。由于中国农民养老、看病、工作只以全靠自己的天然特点,不存在城市居民那样强的未来支出不稳定的预期。因此今后只要提高农民收入,就会出现农村消费热。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多种成因和特点,要求我们要从多角度入手来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一是要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二是不能把消费需求不足绝对比、简单化,要看到投资需求也不足,投资与消费需求必须双拉动。既要扩大投资拉动力度,又要增加消费需求。不能用压制投资来提高消费需求。三是不要把高储蓄看作是消费不足的祸根,高储蓄利用得好,就是高增长的动力源。
2、如何才能扩大农民的收入?
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中,很多人都提出要提高农民收入,认为这是解决目前国内需求不足问题的关键。1996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9%,1997年为4.6%,1998年是4.3%,连续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是改革以来所没有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实物收入,而且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生产投资的。因此,农民可支配购买力是相当低的。
提高农民收入面临六难:①农产品提价难;②土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难;③由于乡镇企业80%以上亏损,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以工补农难;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难;⑤农民扩大进城打工挣钱难,1994到1997年的四年间,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是减少的,但1997年和1998年,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上升的,反映了非农产业已无法吸收农村农业劳动生产力,这使人均收入更低了;⑥农民存款或入股的金融机构多数出现了兑付困难,使农民靠财产性获得收入难,而且,有不少还使积累的收入无要可回。
如何加快提高农民收入?办法是有的。比如,通过财政对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和信贷能力。现在农村金融机构共欠债务1600亿,四川就占有260亿;其中大部分是集体的股金,少部分是农民个人的资金。现在,一定要保证农民对自己资金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在此基础上,支持联户农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现在农村高利贷很盛行,说明贷款是有巨大空间的。只要组织得好,保存和规范一批农村金融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还有一种办法,是扩大现在发行国债的以工代赈比例。现在的以工代赈,是在扶贫范围内实行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其实,在广大的农村,就发展农村公路网这一项目,都可以进行以工代赈。农村公路网项目的以工代赈,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或贴息、或包下某些用钱较多环节上的资金,由农民出劳力。近两年应成为扶农壮农年,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更应强调以经济的办法支持农民提高收入。
3、积极财政政策还有多大空间?
积极财政政策空间还有多大?这里面既有资金来源问题,也有资金使用问题。首先是资金来源问题。还可投入多少?能否把投资多用于养老失业金,近期投向社会保障方面,可以一石击两鸟。投资基础设施是完全正确的,将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是拉动内需重要方面。
我们认为,我国财政政策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有这样几点理由:一是或有债务并不影响我国近两年的国债发行。据世界银行或有债务的分析,我国或有债务占总债务的50%以上,这是有预警作用的;但是,或有债务对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影响是不限的。因为或有债务是不同的类型的。不是完全财政债务。有些债务离财政负责还有相当多的中间环节,不是当即要财政支付,也不是必须由财政支付。还因为我们现在债务期较长,七年、十年,因此近几年不会出现支付问题;二是已有的债务存量对于积极财政政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或制约因素,年度的还债量和不债能力比较才是重要的;近两三年的还债量和还债能力更为重要。三是利率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直接影响很小,这是对企业还债影响很大的量,何况现在银行贷款利率已不算高。四是经济增长率对积极财政政策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才能有利于提高财政实力,才能有助于还债。而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现在增加赤字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是消费性赤字。五是因为我国外汇储备尚在增加阶段,近向年不会出现大量支付还债的局面。因此,适当地继续发一些国债来启动社会投资,仍然是必要的。财政政策空间大小最关键是要看国债使用效益。如果使用得当,多一些国债问题。若使用不当,或效益不高,国债就是少一点,也有很大麻烦。现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完善财政投资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关键是解决好投资与投劳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Solow1956年)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爱德蒙·费尔普斯(PHELPS)利用这一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出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修高速公路,由于资本品作用大,劳动力作用小,40%投资就不可能转化为消费。如果修农村公路网,少量资本投入,大量人工投入,投资转化为消费的比重将大大提高。
提高财政政策效益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部分财政投资转向消费的比例,使投资达到既带动投资又拉动消费的双重效果,比如,改进投资结构,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项目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政府特别强调了财政性投资方向是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大量投向加工业,这是完全正确的。虽然短期对拉动需求作用有限,但中长期的作用将很大,花这个成本非常值得。还可将财政资金中一部分,用于组织下岗职工搞环保、植树造林,投资可低一些,劳动投放要高一些。
4、防范金融风险与防止金融萎缩。
现在,金融萎缩反映在各个方面。一是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大量下降,近日最明显的是存款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1—4月,新增存款中四大行占了94%。这种情况与我国的金融体制体制改革目标是相反的。二是金融机构亏损严重。1—4月,金融机构帐面亏损面更大一些,不少信用社坐支存款。亏损额增加一是因为收息率低,二是管理费用高,三是存款贷利差小。总之,不透明的金融活动曾支持了有活力的经济,但又带来很大风险和秩序混乱,需要整顿。但全面整顿又会使信贷主体萎缩,这个矛盾需要有稳妥的解决办法。
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应注意维护信用,尤其要维护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要通过国家信用支持金融机构化解风险。现在需要把防范金融风险与在动态中化解金融风险结合起来,与支持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5、关于下岗与失业问题。
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作为正处于转轨中的大国,当前出现的大量下岗和失业增加,是重新配置资源所不可避免的,但不可否认这也是影响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将失业问题作为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目标的重要参考指标来考虑。我们之所以要求经济增长率高一点,就是因为这有助于扩大就业。据初步框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500万人就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实际失业率并不低。这个问题在我国目前市场需求不足时更为严重,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200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特点
(2000年6月)
我想用以下几句话概括一下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
一是宏观指标好,微观不平衡。
从1-5月宏观指标看,确实有很大起色。一季度GDP增长8.1%,比去年第四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5月工业增加值长11%,比去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当月增长11.5%,是今年以来增速最高的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不仅比去年下半年明显提高,而且比今年一季度和1-4月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外贸1-5月,出口增长36.8%,进口增长35.4%,贸易顺差10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3.9亿美元。合同外资增长25.6%。当然,宏观指标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实际利用外资前5个月同比下降8.2%,其中5月份下降17.6%。M2增长不高,5月份比上月还有下降。
从产业和企业情况看,前5个月发展不平衡。有的产业发展很快,据初步统计,石油、有色、电力和纺织四大行业,企业盈利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大幅增加,前5个月微型计算机产量增长近一倍,程控交换机增长20%以上。能源生产形势看好,发电量和贷运都在增长。但多数行业情况仍未改善,有的产业仍然困难很大,处于亏损之中。
二、政策取向对,体制尚未顺。
近3年来,宏观政策的取向是积极的、扩张的,这对于解决需求不足,扭转通货紧缩趋势是非常必要的。近三年来每年发行上千亿元国债,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了传统产业的市场;大幅度提高了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从多方面鼓励了出口。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了货币政策的作用。连续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改革金融服务,使货币供应时增幅回升,货款增长加快。财政收入1-5月增长20.6%,支出增长27.1%。金融运行比较正常,5月末,M1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2.3%,货币流动性(M1/M2)为37.5%,比上月提高了0.2个百分点。企业存款增长幅度大于居民存款下降幅度,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前5个月,贷款比去年同期增加1800多亿元。5月份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利润增加,为今年首次盈利。
要指出的是,政策取向对,但政策效果并没有完成达到预期目标,这与体制尚未理顺是有关系的。比如,货币政策是尽力的,全面的。但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是很通畅的,这与商业银行改革没到位,与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建设没完成,与金融市场不完善,与金融品种太单调等有直接关系。宏观政策的微观基础比较差,也是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管理体制方面,投融资体制改革没完成,使财政政策的投资对整体投资的拉动效应受到影响,使民间、社会投资没能形成投资高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国有企业改革中,政企分开中存在难以解开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正在过程之中,而这与方方面面改革与发展,关系重大。可以说,1-5月取得经济形势的转机,与各项改革措施取得一定进展是相关的;但经济形势根本性好转,则有待各项改革尤其是重点改革,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唯有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内生的自我的增长机制,而不是外生的,政府财力推动下的经济增长。
三、结构大变化,环境小改进。
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在进行较大调整。在工业产值中,1998年国有工业下降到不足三分之一,而非公有制经济(城乡个体和其它经济类型)接近40%,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国有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改组与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国家统计局工交司调查的5.8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跟踪监测显示,到1999年末,全国40个大类行业中已有25个整体扭亏或增盈,31个省(区、直辖市)中有20个实现了净盈利。(见今年2月22日经济日报)几年来,6000多家国有企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关闭破产。今年还会有较大型的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就业结构变化较大。199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49%,第二产业24%,第三产业27%。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超过第二产业。1998和1999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都过千万人,其中40%以上再就业,今年情况与上两年类似。以上情况,是我们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取得成绩的基础条件。当然,经济结构调整还正在进行,远没有结束。
企业运行的环境,尤其是私营个体投资的环境,有了一些进步,作出了一些制度安排,但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法规,各地执行不平衡,问题还不少。市场秩序仍不容乐观,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仍然严重,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充斥市场,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也仍然随处可见。一些带垄断性服务的行业管理部门,乱收费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企业运行和投资的环境只能说是小改进,还有待我们的努力。
四、拐点区间化,全年略回升。
经济出现了转机,但还不能说是转折;出现不少亮点,但还不能说是明显的拐点。我们看到,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支撑力还不强,在三大需求方面还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1-5月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才4.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如无得力措施,实现全年投资增长10%的计划目标有可能落空。在国债投资方面,今年以来,地方资金配套能力减弱,企业自筹能力不足,投资意愿也不强;由于有市场的投资项目不多,社会作用基础比较薄弱,银行改革还不到位,今年对投资贷款增长的期望值也不能过高。中小企业和县以下的集体及人个投资仍然增长乏力。从消费需求看,保持当前增长势头也有困难。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确实是近两年来最高的。但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去年增加居民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年底和春节前集中发放,对今年年初消费有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提高仍有难度,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仅1.3%。继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也有难度。全国有不少县拖欠公务员工资,今年城镇下岗职工仍不少。社会保障和教育改革等,对居民支出预期仍有较大影响。出口高速增长势头难以持久:一是去年出口增速前低后高,今年出口增幅可能前高后低。二是退税政策效应将递减,三是部分出口商品的原料价格开始上涨,影响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总之,由于多种因素,使一些亮点亮度不够,且有波动;而拐点可能被拉长,成为一个平台,使经济回升不明显,形成平步推移微升的局面。
说今年经济好于去年,GDP增速高于去年同样是根据对三大需求情况的分析。今年全年投资可望高于去年:去年基数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5.2%,而从今年投资1-5月势头看,从去年是前高后低基础看,今年投资增幅肯定会高于去年投资增速。消费将平稳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可能与去年持平。出口形势将好于去年。预计出口增长会在15%左右。全年净出口大体维持去年300亿美元左右水平,而去年净出口下降100多亿美元,因此,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好于去年。三项合计,需求总量增长可望高于去年,但也不会高许多。因此,是小回升的结局。
2001年经济形势预测的对话
(2000年11月)
以下是《环球企业家》记者贺平采访李晓西教授的对话录:
问:请问您对今、明年经济走势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今年前三季度GDP均在8%以上,全年实现GDP8%左右的增长没问题,至少会高于预期7%的目标。退一步讲,既使今年四季度GDP意外地降到6%,全年也会达到预期的7%。
对价格止跌回升的判断:今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可能达到负0.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会接近1%。全年生产资料产量可能增长13%,价格则同比增4%左右。
明年经济形势不会比今年差,GDP增长水平不会低于今年水平。可以说,我国明年经济形势总体上看好。
问:明年经济形势会好于今年的根据是什么呢?
答:主要有这样几个理由:
一是明年国际经济环境会继续保持好的发展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00年《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计明年世界GDP增长率为4.2%,略低于2000年的4.7%,但比春季报告提高了0.3个百分点;同时,预计明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会达到7.8%。该报告预测美国经济明年增长率会比今年有所下降,但仍在3.2%的水平上。欧元区GDP明年增长率为3.4%,超过美国。日本GDP增长率明年将达到1.8%,比今年高出0.4个百分点,出现上升势头。亚洲经济增长率明年将达到6.6%,基本于今年6.7%持平,但大大高于98年的4.1%和99年的5.9%。该报告还预测今年原油价格上涨48%,明年则回落,降幅为13%。另据美国9月27日《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消费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9月份消费者景气指数为141.9,比8月份的140.8有所上升,表明消费者在能源价格上涨情况下仍然乐观。而9月25日美国《商业周利》介绍美国商业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与会半数以上的经济学家预计技术进步将在未来5年内继续推进美国生产率的提高。综上,明年国际经济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二是明年政策环境比今年更有利经济发展。近两年来清理和修订了一批不利于发展的法规,尤其是一批涉外法律法规,这将有利于明年经济发展;明年仍会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势头。
三是今年经济发展为明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今年GDP季度间波幅低于去年和前年。前年1-3季度间GDP差额为0.2%,99年为0.8%,今年为0.1%。季度GDP增长波幅降低了,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今年前三季经济增长比较平稳。今年我国经济出现重要转机,也使国内外企业家增强了投资信心。
四是明年我国基础设施环境之改善,将会达到多年努力之最高峰,将会进一步改善企业投资的硬环境。近3年来中央政府发行3600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加上地方、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共10000亿元资金,这批投资建设了5000多个项目,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2.2万亿元,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已建成的有: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6200多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5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00公里;增加铁路新线1400公里、复线600公里;新增城市日供水量850万吨,城市道路5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高低压线路近170万公里,新建国家储备粮库仓容500亿斤。这些都有利于明年经济发展。
五是明年有望加入WTO,这将对经济产生较大促进作用。加入WTO将使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能源、交通、通信、环保、金融、保险、旅游、商贸等领域,都将在更加剧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以及与国内大型企业合资、合作,将形成新的高潮。加入WTO机遇与挑战都存在。虽然有很大冲击,但只要解决好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障问题,这种冲击就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就会变成机遇。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环境,我国经贸体制改革步伐在加快,将会上制度上有利于对外经济发展。
六是西部开发明年会有实质性步伐,这将会增大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问:今年情况看,社会购买力增长较快,这对解决市场上产品供大于的问题起了很好作用。明年消费需求能保持今年势头吗?
答:明年消费需求能保持今年势头。让我们先分析一下今年消费情况。今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最大。根据1-9月数据,初步框算消费需求占GDP中为55%。消费需求主要两部分,一是社会消费,二是政府消费。1-9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为24336亿元,按往年经验,政府消费为社会消费的40%,二者合计大约为34000亿元,占同期GDP额62124亿元的55%。由于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仍为负,因此,实际的消费额还应高一点,消费需求贡献还会大一些。
我对明年消费需求走势持较乐观看法。有这样几条理由:一是现在消费已进入了一个升级换代时期,只有这种时期才会出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达到10%的高增长。今年消费结构出现了空调、家用电脑和手机等的热销,旅游热也是一种反映。二是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较往年有了明显改善,储蓄转向消费和投资的倾向十分明显,预计这种倾向明年会保持;三是明年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支持消费做法,将会在近两年试行基础上,较全面地推开。四是明年入WTO以及明年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都有很多促销题材增加人们消费。五是明年正在计划提高公务员工资,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对消费需求提高都会有作用。六是明年推出社会保障的方案,将有助于低收入者增加消费。
明年消费需求提高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主要还是农民收入提高十分有限,这是影响最大的;二是储蓄转为消费的力度将会低于今年,这是受居民储蓄结构限制所致。
问:您是否同样对明年投资需求走势也持乐观态度?
答:也是乐观的,但不如对消费的乐观程度高。让我来解释一下。今年投资
需求对经济增长作用比去年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按1-9月数据,固定资产投资为13470亿元,占同期GDP的21.7%。如果考虑还应加入部分流动资金投资,加入“资本形成“指标下的一些项目,估计全年下来,投资需求在GDP中占到35%以上的比重是可能的。而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5.1%,低于同期GDP增幅2个百分点。
为什么说也是乐观的呢?因为我认为明年投资需求有望保持今年水平。理由一是今年国有企业情况有所好转,投资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尤其是更新改造投资方面进展会更大一些。二是非国有经济投资明年会有较好表现,今年已出现非国有经济投资恢复增长的势头。近两年信贷政策对非国有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支持,将会在明年见效果。三是国债投资明年仍会保持一定力度,这将有助于投资需求不会出现大的下降。
但是,明年投资增长潜在困难不容忽视,这是我只能谨慎乐观的理由。一是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少,而且除西部投资外,财政原则上也不会支持上新项目,因此,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不快仍会是固定资产投资中比较拖后腿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今年1-9月就很明显。1-9月基本建设投资仅增长8.1%,还低于去年同期的8.8%。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重近60%,因此,基本建设投资上不去,对全社会投资继续增长还是很有影响的。二是受公务员公房出售期限影响,明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会有所回落。去年取消投资税的刺激随时间推移也在减弱,今年售公房要有个了断,买房热今年是高潮。实际上,现在已出现了房地产预售面积下降苗头。三是外商投资比重近几年有所下降,曾由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下降到1999年的14%,现在还看不到这个趋势明年出现根本性变化或大幅反弹的迹象。四是有相当一批企业生产困难,企业的整体投资能力不强。非国有经济对投资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十分有限。五是投融资改革还没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各方共同投资的格局还有待形成,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启动社会投资的方式和手段,因此,明年社会投资预期不能太高。
问:有的经济学家提出,现在积累率在37-38%,太高了。积累高了,收入上不去,消费需求就扩大不了。您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答:这里有两个问题要分开。一是要把积累率与投资率区分开,二是要把投资率与投资比率区分开。积累率指投资在国民收入使用额或GDP中所占比率,投资率指投资增长率,因此,不是一回事。投资比率是投资额占GDP中的比重,投资增长率则是投资期与基期投资额的比较,也不是一回事。现在我国投资增长率不高,1-9月社会投资增长同比速度才13%。但投资比率确实不算低了,在35%至38%之间,比发达国家投资比率高,也比计划时期25%左右积累率要高。另一方面,现在扩大投资是扩大就业的要求,这是合理的要求,因此,扩大投资也应是合理的。
问:从您的回答中,似乎承认一方面投资比率确实较高,另一方面扩大投资仍然是必要的,那您认为如何解释这个矛盾?
答:1、需要指出的是,投资比率要考虑的问题是:积累率接近于本形成率,其中包括存货部分。我国库存一般占GDP4-7%,比较发达国家高许多。因此,问题在压缩库存部分,由此来降低投资。2、投资比率高中确实存在投资无效或低效问题,这需要解决。真正有效高效的投资,比率高一点没关系,而可能比例也不会高了。因此,要解决投资效益问题。3、外贸顺差使出口需求也挤了点消费需求,其实,这相当于消费需求。是外国人对我商品的消费品需求,因此,可考虑进广义的消费需求中。4、在我国,积累率是相对于国民收入使用额而言的,投资比率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言的。前者是计划经济时代,用五大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加总的,在扣除了援外和进出口贸易差额后为国民收入使用额。这个使用额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后备基金,一部分用于消费。其口径与投资比率还是有些区别,后者是国内总投资与GDP的比。
问:明年外贸形势如何?尤其是出口走势会如何呢?
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同比为33.1%,去年增长为2.1%,相比之下,今年出口增势很猛;今年1-3季度进口同比为38.7%,去年为19.3%,进口增势也不弱。外贸出口,去年下半年月均出口187亿美元,今年出口月均200亿美元。预计今年出口增长在20%,高者可达25%。但净出口三季度以来在减少,进出口顺差可能低于去年,达200亿美元。
明年在出口方面不容乐观。出口增长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靠退税率刺激的空间已不大了,现平均退税率已15%,且出口退税额严重不足;二是部分原材料价格上升使出口商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三是加入WTO后,有些支持政策会受限制;四是国际上保护主义阴影不散,对我反倾销在增加;五是国际金融市场泡沫增大,动荡加剧,会影响我出口;六是由于今年出口增长的基数太大,明年出口继续增长空间就小了。
另一方面,明年进口势头可能保持高增长,这是因为,加入WTO会进一步刺激进口;消费者购买国外商品机会更多了;外商投资出现回升,表明明年外商方面的进口仍会有所增加;加工贸易发展,仍将是进口不可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国际化程度提高,一部分国内企业将转向在世界市场选择购买原材料、设备和技术,将扩大进口等。
问:明年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机会,会遇到哪些挑战?
答:有五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可能值得关注。一是加入WTO的影响,二是西部开发的影响;三是十五计划的影响;四是今年形势带来的信心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五是新经济的影响。
明年中国加入WTO可能性很大,现已到最后的阶段。那么,这将对企业提供巨大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机遇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国际化营销的机遇。加入WTO,意味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这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二是国际化合作的机遇。更多的外商来华,已在华投资的外商,将会在新的WTO规则下,布署自己的发展计划,这将会使我国企业在与外商直接的合资、合作方面,有更多机会,有更多的收益。尤其是,一些有潜力的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将会较大幅度提升竞争力。相信此后,国际购并这种形式,在中国也会有大的发展,造成国内外资源的一轮新重组,创造出种种商机。而那些与外资企业有互补性的本国企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三是制度方面提供的机遇。由于加入WTO要求与国际规则接轨,我国政府正在对有关法规进行修订。这将会使不论中外企业,都将会得到符合国际化的国民待遇,也将会促使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相信这对企业的发展提供的机会是相当之大的。当然,企业也会面临挑战,国外企业争夺市场的竞争将加剧;争夺人才的竞争也会更激烈。我认为,关键是如何处理好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政府真正能对此有充分准备,入世后的冲击则更多体现正面的影响。
问:西部开发,为企业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商机?
答:一是明年西部将落实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这些都会有力促进大中型开发项目的进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许多的商业机会;二是明年西部将进一步扩大引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这将为中外企业、东西部企业合作提供新的机会;三是大开发带来对政府管理体制和观念的冲击,为企业提供了制度的便利,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四是中西部企业在若干特色资源上占有开发的先机,如旅游业,药业等,因此,会借西部开发得到新的推动力。
问:“十五计划”将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有利条件呢?
答:“十五计划”提出发展是主题,是主旋律,这表明政府宏观政策取向
将是积极的,将根据情况变化制定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这显然对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十五计划”是以结构调整是主线,这也为企业带来多种机会:比如,产业结构调整中,新旧产业都有机会;城乡调整中,城镇化提供企业很大理机会。举个例子,如果20001-2005年城市化进程能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到2005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会提高到37%。按照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推算,每年可增加消费需求约1000亿元。因此,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会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再次,“十五计划”强调继续改革开放,并以此为动力,推进经济发展。显然,这将会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制度条件,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明年是十五计划第一年,这两年对明年经济发展安排的讨论相当充分,各级领导对明年经济发展前景和困难相对比较清楚,有利于在明年以至后几年经济发展,表现出更有具成效的领导来。
问:今年经济形势好转,对明年企业发展是否有直接影响?
答:有。今年经形势较好,提高了投资和消费的信心,这对明年整体经济
环境的趋暖,作用是很大的。
问:明年在宏观政策方面,将是“中性的”还仍然是“积极的”?对企业
有什么影响?
答:明年政策仍然是积极的,不会调整为“中性的“,更不会回到“适度
从紧”上。积极财政政策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呢?一是由于继续保持国债投资力度,增加西部开发比重,有利于扩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二是通过改进财政介入投资的形式,有助于企业更多参与各类技改项目;三是继续调整、调升收入的政策,有助于增强社会购买力;四是财政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善,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明年将仍然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对企业直接的影响,一是融资条件进一步改善,
会使企业更方便;二是金融机构改革在加快,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力度会更大;三是企业融资的条件更加规范了,金融机构将会一步步按国际惯例办事。
问:货币政策对企业影响确实很大,您能否评价一下今年的货币政策,并对明年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作些分析。
答:央行今年出台了8方面政策:一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二是支持西部开发政策;三是支持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政策;四是允许证券公司入市;五是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行的政策,先从外币开始;六是放宽央行再货款的政策;七是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八是金融支持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现在看来,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尽了很大努力,如果说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则是因为金融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原因。
明年在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需要做的事很多,主要有:一是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二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在强化内控机制的同时,适当调整贷款权限的划分,并注意及时调节资金余缺,以发挥基层银行的经营积极性。三是在改革中规范和稳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四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增加机构投资者。五是应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继续有步骤地化解历史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六是加快国有保险企业改革,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七是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问: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新经济对企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新经济确实给企业发展带来什么机会和挑战。简要说,一是新经济将改造传统产业,英特公司董事长说,五年之内所有公司都将成为网络公司,否则将不复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讲,新经济将会为所有企业提供更便捷、更先进的联系和交易方式,据美国产业界反映,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0%。美国99年B2B达1200亿美元,现美国网上采取的企业数占企业总额31%,预计明年要翻一番。二是新经济将催生一批高科技企业。今年我国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通讯业,三电“电子、电讯、邮电。将造就网络公司。生化公司。三是新经济将改变所有企业的发展环境。对政府影响,网上政府;对金融业影响,服务业的影响,网上服务,对信息的共享的影响等。四是新经济将会创造出一批人才,刷新一套观念。这是最重要的,将对经济持续地健康发展起作用。
最新讲座
-
讲座预告|如何申请国家专利?
2023-04-21
-
讲座预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2023-04-19
-
讲座预告|环境科学与政策的研究方法
2023-04-04
-
讲座预告 | 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研究
2020-12-15